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陆建华忆汪曾祺写给他的38封信—— 文学道路上的灯塔与心灵慰藉

2024-12-23 18:43:26    作者:□ 记者 郭萌    来源:今日高邮

 

20日下午五时许,尽管夜幕已悄然降临,但汪曾祺纪念馆内却是一片灯火辉煌。85岁高龄专程回邮的陆建华,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以“在文学道路上努力攀登”为主题,向家乡的文学爱好者们深情分享了自己一步步踏上并坚定走在文学道路上的故事。

陆建华是著名文艺评论家,汪曾祺研究会会长,曾任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著有文艺评论集《文坛絮语》《全国获奖爱情短篇小说选评》《陆建华文学评论自选集》,传记文学《汪曾祺传》,散文集《不老的歌》《家乡雪》等。尽管已步入耄耋之年,但陆建华依然精神矍铄,风采依旧。他讲课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温婉细腻,将那些关于文学、关于梦想、关于坚持的故事,如同涓涓细流般缓缓注入台下百余名听众们的心田。

“汪曾祺是我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活动中,陆建华重点强调了这一点。也正是从1981年至1997年,汪曾祺亲笔写给陆建华的38封信,让陆建华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

陆建华回忆,1956年,他读高一时,与汪曾祺同父异母的弟弟汪海珊成为了同班同学。在汪海珊的口中,他第一次听说汪曾祺的名字,知道了汪曾祺是一名才华横溢的作家,当时便心生敬仰。上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在花甲之年复出文坛,接连发表了《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系列小说,在全国掀起了一阵“汪曾祺热”。这些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乡愁让同是高邮人的陆建华也深受触动。陆建华用了一天时间,一气呵成,写下了近万字的评论《动人的风俗画——漫评汪曾祺的三篇小说》。1981年7月上旬,收到了稿件采用通知的陆建华终于鼓足勇气,给汪曾祺写下了第一封信,告诉他这一消息。汪曾祺很高兴,很快于当月17日给他回了信。信中说:“昨天到《北京文学》去问了问,你的文章他们决定采用,已发稿,在八月号。再过一个多月你就会收到。听编辑部说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希望你再接再厉,多写。”这是汪曾祺写给陆建华的第一封信,信中充满对陆建华的鼓励。

随着第一封信的回复,两人的通信逐渐频繁起来。在汪曾祺写给陆建华的前六封书信里,陆建华就已深切地感受到汪曾祺的思乡之情。在他的策划和邀请下,1981年的秋天,汪曾祺首次回到了阔别四十二年的故乡,陆建华帮汪曾祺圆了“思乡之梦”。

汪曾祺在信中,时而像一位严师,对陆建华的作品提出中肯的建议,指出其不足之处,鼓励他不断精进;时而又像一位慈父,关心陆建华的生活与成长,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悟,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态度。在这38封信中,有一封特别值得一提。那是陆建华在文学创作上遇到瓶颈、心情极度低落时,汪曾祺寄来的一封信。信中,汪曾祺没有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用自己年轻时也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及如何通过阅读、旅行、与自然亲近等方式寻找灵感,最终突破自我的故事,来激励陆建华。他写道:“文学之路,如同攀登高峰,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与挑战。但请记住,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我们的坚韧与毅力……”

除了创作上的困惑,汪曾祺还在信中谈到了自己的生活、家庭和健康状况。他向陆建华描述了自己搬家后的新住址,以及身体状况的变化。他还谈到了自己的家庭琐事,如子女的婚姻和工作,以及孙女的成长等。这些信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汪曾祺作为文学家的另一面,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温情。

“建华吾友:此刻提笔,心中五味杂陈。近日,吾因《沙家浜》署名一事,身陷法律纠纷,颇感疲惫与无奈。然则,人生之路,岂能无风无浪?吾深知,此事虽非我所愿,却也是命运给予的一次考验……”这封信写于1997年3月18日,亦是汪曾祺写给陆建华的最后一封信。当时,汪曾祺被卷入一场关于《沙家浜》署名权的法律纠纷之中。信中,他不仅向陆建华告知了案件的最新进展,分享了自己对人生、文学和正义的思考,还表达了对陆建华这名挚友的珍视。这封信写好后两个多月,汪曾祺就因病猝然离世了。

汪曾祺写给陆建华的这38封信,占了汪曾祺至今尚存的300多封书信的十分之一。2021年,陆建华将汪曾祺写给他的38封信编辑成了一本书,书名为《私信中的汪曾祺:汪曾祺致陆建华三十八封信解读》,清晰地展现了汪曾祺在新时期从多年冷寂直向辉煌的全过程,成了又一部从特别角度写就的关于汪曾祺的传记。

采访中,陆建华坦言,他之所以尽心尽力地宣传汪曾祺,最初是被汪曾祺那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所吸引,这种风格在文坛上犹如一股清流,让人耳目一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关注点逐渐超越了汪曾祺个人的文学成就,转而聚焦于家乡高邮。陆建华提到,自秦少游以来,高邮鲜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大家。汪曾祺的崛起让这片土地再次焕发了文学的生命力。宣传汪曾祺,不仅仅是对他个人文学成就的肯定,同时也可让更多的人因为喜爱汪曾祺,进而关注到高邮这片孕育了无数文学梦想的土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