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通知公告
高邮市第二届“文明好市民”评选结果

2009-01-05 00:00:00    作者:佚名    来源:今日高邮

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新闻信息中心、市广电局、市妇联、团市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高邮市第二届“文明好市民”评选活动,经过各级组织和群众推荐、网络投票、评议团评议等阶段的工作,已产生高邮市第二届十佳“文明好市民”,他们分别是:王军、王玉兰 、朱云飞、刘春生、刘德和、李建华、张毅、杨德宽、胡清、索兴。同时,获得提名奖的有:王阿金、李永安、陈红珍、陆海英、张素梅、陈瑛、胡正元、秦兴红、黄素琴、卸甲镇社会妈妈爱心活动小组。

附:高邮市第二届十佳“文明好市民”事迹简介

1、王军,男,38岁,扬州华盟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促进科学技术进步重大贡献奖”、“广州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等荣誉称号。王军于1991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广州自主创业,94年,以技术参股形式与安华玻璃厂合作成立了安华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短短几年,企业扭亏为盈,一跃成为固定资产千万元的科技型企业。王军在外创业成功后,积极回报家乡,于2006年在高邮经济开发区投资1.5亿港币创办了一家高科技企业——扬州华盟电子有限公司,为我市电子产业的升级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王军在大力发展企业的同时,热心公益事业,长期资助贫困学生,树立了新一代青年企业家的良好形象。

  2、王玉兰,女,43岁,司徒镇曹张村村民,高邮市“十佳好嫂嫂”。王玉兰二十六年前嫁给父母双亡的吴荣春。王玉兰以母爱之心带领吴家几个孤儿渡过难关,她自己省吃俭用,却舍得在弟妹们身上花钱,不论吃穿,总是把好的留给弟妹。她一心扑在自家的14亩责任田上,用辛苦赚来的钱,先后帮助两个小叔子和一个姑子成家立业,砌房造屋,娶亲生子。如今,弟妹们家家住上了新房,个个挣钱,都过上了好日子。弟妹们都感激她是吴家的好嫂嫂。

3、朱云飞,男,67岁,殡仪馆退休职工,市奉献爱心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优秀志愿者。朱云飞人老心红,积极为社会奉献爱心。退休后,他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先后向五保老人、困难居民、贫困学生、慈善总会、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等捐款42100元。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朱云飞总是慷慨解囊,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俭朴,平时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房子漏了都不着急修。有人说他傻,他却认为帮助别人是一件积德行善、让自己心情愉快的事,他还表示:“只要生命不息,捐款就不止。”

4、刘春生,男,35岁,高邮市荷花塘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春生16载如一日,默默扎根特殊教育这块无声的土地,为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辛勤耕耘。在他的努力下,更多的残疾孩子跨进了学校的大门,从这里成长、起步,成为残而不废的社会有用人才。办学至今,学校已经走出了8名聋人大学生和周盟、孙建萍、李智等崭露头角的文艺新星,一大批毕业生学有所成,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1997—2008年间,他多次受到市教育系统、市委市政府以及省教育厅的表彰。

  5、刘德和,男,56岁,高邮市车逻镇保丰村村民。患有轻度中风的刘德和虽然腿手不便,但乐于助人,是远近闻名的热心肠。2008年2月24日下午,他骑三轮车经过车逻镇保丰村一条小河时,遇见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正在桥下的小河里扑腾着,身上还压着一辆自行车。面对险情,老刘一刻也不敢耽搁,当即纵身跃入水中,奋力用嘴咬住小孩衣领,借助左手从水中拽起孩子并搂紧她,挪着不便的右腿,耗尽全身的力气用嘴将小孩拖上了岸。刘德和的事迹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扬子晚报》、《扬州日报》以及各大网站都对此进行了报道,残疾老汉英勇救人的事迹一时成为美谈。面对媒体和村民们的赞誉,刘德和只是说了句,“谁家没有孩子?扔下孩子不管,就算别人不说什么,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

  6、李建华,女,54岁,高邮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扬州市劳动模范、扬州市“德技双馨好医生”称号获得者。30多年的从医生涯,李建华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时刻为解除孩子们的病痛而操心劳碌,先后救治了数万名患儿。为了掌握过硬的技术,她孜孜不倦地学习各种医疗文献,在广大病员和同事们的心目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在努力提高医术的同时,她以其良好的医风医德赢得了患儿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对于心情焦虑的患儿家长,她总是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对于家境困难的患儿家庭,她千方百计减轻其负担,甚至自费送吃送穿;对于患儿家属表达感激的“红包”,她则坚决不收。她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践行着一个医务工作者服务患者、奉献社会的人生信条。

7、张毅,女,49岁,水部楼社区主任,曾获“高邮镇社区先进工作者”、“扬州市红十字志愿者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水部楼社区有一个特殊的家庭,15岁的小男孩王永林父亲早逝,母亲患有精神病,在这个残缺的家庭中,王永林的生活异常艰难。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张毅义不容辞地为王永林灰暗的生活撑起了一片天,这一帮就是7年,从帮王永林联系上学,到帮助他参军入伍,再到帮助退伍就业,直到现在帮他张罗对象,张毅以母亲般的博爱胸怀,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着王永林。懂事的王永林总是称呼她为张妈妈,在王永林的心里,张毅是比亲妈妈还要亲的好妈妈。

8、杨德宽,男,66岁,退休教师。杨德宽退休后热心公益事业,2005年,在他的建议下,后经市委调研并采纳,我市在蝶园市民广场开辟了“周末大舞台”这一群众文化阵地,至今已连续举办3个年头,演出100多场次,观众总量达30万人次,成为了邮城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个文化品牌工程。2007年,城市文明市民观察团组建之时,他立即报名参加,并当选为第三组组长,他带领本组组员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观察团的各项活动中,曝光城市不文明现象,提出各项改进建议,组织各项文明宣传活动,为城市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9、胡清,男,43岁,天山镇殷河村村民。胡清8岁时因病双目失明,1999年,凭着坚强的意志,他办起了扬州地区第一家盲人养猪场。在黑暗中,他靠“耳听、手摸、鼻闻”的方法来掌握猪的体温、猪的饮食情况并给猪治病打针。9年中,他一个人养猪1000多头。他从不向政府伸手,用心血和汗水写出了盲人成功创业的故事,并像正常人一样娶妻生子,拥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被群众称为自强不息的活教材。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有十多户加入养猪行列。他的事迹先后在中国食品产业网、扬州日报、扬州电视台等媒体上刊登,并于今年初光荣出席高邮市和扬州市残联大会。

10、索兴,男,84岁,离休干部。索兴50年代在高邮中学任音乐教师时,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下乡搜集民歌,共搜集整理高邮民歌200多首,在记谱搜集、学校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了《数鸭蛋》、《高邮西北乡》、《小小刘姐姐》等传统民歌,这些民歌后均刊载在《江苏民间音乐》选集里。离休后,索兴继续致力于高邮民歌搜集整理工作,2007年我市申报创建中国民歌之乡之际,索兴作为一个民歌收藏创作者,继续发挥余热,为我市创成中国民歌之乡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