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市委八届四次会议提出新时期高邮精神, 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苦闷的高邮人,高邮人看到了发展的希望;2002年12月28日,市委书记王正宇在八届六次全会报告中,提出“追赶式发展”的命题,犹如强劲的春风化开了秦邮大地上的冻土,高邮人找到了发展的“金钥匙”。

“自强不息、奋起直追,团结拼搏、争先进位,富民强市、快速崛起”,在高邮精神时代大旗的指引下,全市上下昂首阔步走在追赶式发展的大道上,招商引资高潮迭起,项目建设强势推进,成为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好、最稳定的时期。
关键词:招商引资
据初步统计,2001年至2003年,全市利用民资到账项目1300多个,到账总投资近40亿元;新增外资企业68家,利用外资3550万美元;争取到账国资4亿多元。今年1至11月份,全市共引入境外资金3134.5万美元,域外资金27.86亿元,市内民资11.1亿元,争取国资2.9亿元,计折合人民币44.46亿元,同比增长80.9%。
一度时期,我市工业招商项目几乎是一片空白,2001年底,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仅302万美元。在两年前的八届六次全委会上,我市提出:把招商引资作为我市经济崛起的突破口!从那时开始,高邮招商引资春潮的涌动,高邮的经济驶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为了在招商引资中争得主动,我市全党动员、全员招商,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招商引资“人民战争”。高邮人的身影出现在深圳、东莞、温州、上海、北京、香港、韩国等富商集聚地。组团招商、敲门招商、驻地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招商引资春潮涌,烟花三月下扬州”,“百日会战烟未尽,百团大战又拉幕”、“鸭蛋节上签协议,以邮会友忙开工”、“过半比赛战犹酣、冬季冲刺摆擂台”……
在招商引资活动的最前沿,到处可见市领导、乡镇、部门负责同志奔波忙碌的身影……市委书记王正宇等市领导曾三次带队赴温州招商,现场推介62个招商项目,我市与温州市鹿城区缔结友好市区,市经济开发区与温州瓯海经济开发区缔结友好开发区,使更多的温州企业家知道了高邮、了解了高邮,产生了到高邮来投资的欲望。王正宇等市领导还先后率领小分队赴珠海、东莞,面向港、澳、台商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在粤邮两地架设“招商桥”。在赴台招商期间,王正宇拜访台商、访问院校、参观科技工业园、召开小型座谈会,被台湾工商界称为务实、敬业的大陆参观团,招商引资满载而归。在羊城招商汇报会上,王正宇勉励重点企业打头阵、当先锋、挑重担、担大梁、争贡献,企业负责人羊城立下“军令状”誓当招商“主力军”。王正宇还先后率队赴韩、印尼等国招商,让世界了解高邮……市长徐祥华组团赴上海、香港、北京等地招商,达到了引进项目、引进资金、推介高邮、广交朋友的目的。在北京招商会上,“老外”唱主角,市长跑“龙套”,5国驻华大使馆、8个国外商务机构、10个国外著名公司派员参加,15家中央级新闻单位派记者采访报道,高邮在北京刮起了“招商风暴”……朱德辉、倪文才、范天恩、丁一、殷兴盛、张安龙、黄为民、杨学华等四套班子领导也纷纷带队赴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外资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招商推介,引来累累硕果。高邮镇、开发区、卸甲、车逻等乡镇还在东莞、温州、汕头、深圳等地建立办事处,形成里应外合的招商态势。此外,全市还聘请招商顾问300人,兼职招商员350人、委托中介机构三十多家、网上招商员五十多人,建立招商网站十多个 。
一批批招商人马南征北战,四处出击,引来大批客商来邮考察、洽谈投资。据初步统计,2001年至2003年,全市利用民资到账项目1300多个,到账总投资近40亿元;新增外资企业68家,利用外资3550万美元;争取到账国资4亿多元。今年,更是招商引资的丰收年,1至11月份,全市共引入境外资金3134.5万美元,域外资金27.86亿元,市内民资11.1亿元,争取国资2.9亿元,计折合人民币44.46亿元,同比增长80.9%,各项主要指标已接近或超额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
通过市场化运作,在政府未投入一分钱,群众未集资一分钱的情况下,各地客商投入参与建设改造行政中心、蝶园广场、府三路、蝶园路、北外环等城建工程,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鲜活的事例向人们昭示:招商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是促进企业改革与制度创新的“催化剂”,是推动产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助推器”,是推进城市建设的“金钥匙”。
关键词:项目建设
2001年工业项目用款4.45亿元,2002年上升至5.66亿元,2003年又急速攀升至8.8亿元。今年上半年就达到8.4亿元,从低速、低迷、低效,到高速、高扬、高涨,三年,我市工业画出了极不平凡的轨道。
工业经济是第一方略。曾几何时,我市工业一度落入低谷。城区企业连年徘徊不前,“南啤北肉中间空”,曾令高邮人自傲的啤酒厂、肉联厂、玻璃厂陷入困境。当时的龙头企业电器厂、高明公司、精佳集团、造纸厂也雄风不再,举步维艰。工业不景气波及方方面面,工厂倒闭、工人下岗、机关运转艰难,大规模集访不断。“南门到北门、到处是三轮、工厂都关门”成了当年市民们流传一时的顺口溜。高邮工业下滑、沉沦,让许多关心高邮、热爱高邮的人为之心痛。
高邮工业出路在哪里?成为一项不容回避、必须面对、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和重大课题。
2000年7月4日,我市拉开了市属企业深化改革的序幕,民营化、市场化、外向化成为改革方向和评判标准,改革始终伴随着新生前的阵痛。铁饭碗打破了,职工不理解;公有转民营了,社会上议论纷纷。在这种处境下,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不议论、不争论、大胆闯、大胆试”的思想,强势推进深化改革。几年来,200多家城区企业全部实施了产权改革,共置换职工身份三万多人,其中一次性付款解除劳动关系一万五千人,这么大规模的改制,艰辛可想而知。改制明晰产权、明确责任,一场更大范围内的资产重组浪潮随后掀起,水泵厂、申发公司、制药厂等老企业纷纷嫁接知名企业,闯过险境,城区工业迎来了一片新天地,2003年2月终于甩掉了负数,步入发展“快车道”。
高邮要追赶,项目需先行。前几年,我市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寥寥无几。通过连续两年推出十大工业实施项目、十大工业推进项目、十大工业重组项目,主抓重点、强势推进,实施双月集中开工制、重大项目领导挂钩制、项目实施定期督查制等,全市上下项目建设热情空前高涨。如今,走在高邮的城里乡间,一幢幢新厂房魔术般地拔地而起,一个个新企业新公司名称令人目不暇接。
追赶发展的历程过半,项目建设成绩喜人:高邮人引以为骄傲的旗舰部队―――金飞达、曙光电缆、宏远电子、经纬纺织,它们或频频以大投入实施技改不断向更高目标攀登,或接连联手大集团启动二期、三期工程,稳做全国行业内的单打冠军;近年通过招商引资而来的新生企业,位于司徒镇的大大饲料公司、周巷镇的丽邮人造板公司落户后不约而同地接二连三进行扩产;扬州佳光、江北金属、新亚药业等外资项目不仅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而且带来了新理念、新管理方式。市属水泵厂、服装厂和制动件总厂等一批陷入困境的企业与域外民营资本、境外资本嫁接后,激活了现有生产要素,企业又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周巷的丽邮中密度板、司徒的大大饲料、送桥的扬州鹅加工等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相继投产,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更令人振奋的是,随着城市影响力、集聚力的明显提升和招商引资的纵深拓展,顺大单晶硅、华信特种鞋服、宏远三期工程等一批大体量项目接连落户,实现了亿元项目零的突破。此外,经纬公司的4万纺绽扩产项目、亨利纺织的4万锭毛纺项目、华富公司电动车蓄电池、上海萃众高档毛巾生产基地等一批项目的推进,均以其高起点、大投入、较高的科技含量和较强的带动力推动着全市项目建设实现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
强势投入必有长足发展。一组工业项目用款数据对比可以反映出我市在项目建设上的力度之大,步伐之快。2001年工业项目用款4.45亿元,2002年上升至5.66亿元,2003年又急速攀升至8.8亿元。今年上半年,就达到8.4亿元,接近去年一年的总额。从低速、低迷、低效,到高速、高扬、高涨,三年,我市工业画出了极不平凡的轨迹。
如今,追赶发展的宏图,历程过半,成绩喜人。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运河大桥、漫水公路、运河二桥的建成,使得运河两岸已成通途;高兴东公路改造、城区东外环工程,以及乡村道路改造等,也已让交通不再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加速发展的羁绊;蝶园市民广场、府三工程、历年城建十大工程等,进一步改善了城区基础设施环境,城市品位和功能正在逐步提升。千万只鹅鸭良种繁育产业化工程、10万亩无公害罗氏沼虾产加销一体化建设、优质稻米基地、经纬公司扩产改造、电动车蓄电池扩产、宏远公司三期扩改工程、金飞达公司出口电动工具生产线、单晶硅、运河西堤风光带、东湖渡假村,以及新世纪花园、清华园、碧玉园、康华园住宅小区等一大批三产项目的实施,成为推动高邮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加速器。
关键词:园区建设
2001年市开发区受到摘牌警告,面对尴尬和压力,开发区人大力弘扬高邮精神,知难而进,奋起直追。2002年,省考核的业务总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出口、财政收入四项主要指标增幅名列扬州第一;2003年,上述四项指标增幅又保持70%以上增幅;2004年,仍然在高位上保持高速增长。
工业园是实现企业集聚的最佳载体,也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最好途径。我市把区带园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化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大手笔规划了外环产业带、经济开发区和鸭业园区和11个乡镇工业集中区。高邮园区建设,体现着从分散到集聚、从弱小到强大的自然经济规律。园区建设的追赶式发展过程正是一个解放思想、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加速发展的过程。
1993年,高邮人在文游台北面划了一个圈,选定了高邮经济开发区。在追赶式发展大潮中,市委、市政府连续采取调整区划、配齐内设机构、配强领导班子、赋予特殊优惠政策等多项举措,全力催醒园区。从此,园区建设犹如一匹黑马,不断跨越一个又一个的台阶。2001年,高邮开发区在全省排名还很靠后,并受摘牌警告。面对尴尬和压力,开发区人大力弘扬高邮精神,知难而进,奋起直追。2002年,省考核的业务总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出口、财政收入四项主要指标增幅名列扬州第一;2003年,上述四项指标增幅又保持70%以上增幅;2004年,仍然在高位上保持高速增长。开发区规划面积从1.88平方公里扩展至41.9平方公里,产业带形成长13.9公里的经济长廊。三年来,外环产业带的两园三镇(龙虬、卸甲、高邮)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保持着40%以上的平均增速;新增职工人数2万余名,新增工业企业350家,其中外资企业20家。
快速启动的园区建设促进了电动工具、服装、灯具、电缆、医药化工机械、箱包、鞋业等特色产业集群在乡镇的集聚。乡镇工业集中区虽然起步迟,但发展较快,仅仅三年不到的时间,开发面积已经接近1万亩,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89亿元,进区企业380多家,今年可望实现产销40亿元,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
艰难超预想,发展超预期。在追赶式发展的大道上,我们披荆斩棘,饱尝艰辛;在追赶式发展的大道上,我们意气风发,一路豪歌;在追赶式发展的大道上,我们飞越梦想,品味成功。
我们成功实现了拼抢之年的目标,高邮经济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今,我们更应乘势而上,把追赶式发展进行到底,让高邮的生产力再来一次大提升,创造高邮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