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高邮人喜看高邮城

2005-01-16 00:00:00    作者:本网记者    来源:今日高邮

老高邮不识新邮城
徐秀英(风湿病人)

徐秀英本来是一个健康活泼、利索有劲的纺织女工, 1991 年那场洪水毁了她,连续多日在齐腰深的水中跋涉,她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瘫在床上,整日依药为生。当记者通知她参加“高邮人喜看高邮城”活动时,她像一个孩子一样兴奋。
旅游车在高邮的大街上行驶,徐秀英瞪大眼睛在看呀看。通湖东路?就是通向化肥厂的那条路,那时候这里一路煤渣灰尘,巅巅簸簸,现在变成了宽阔的混凝土路,两边新楼林立。“不认识了,不认识了。”她连连摇头。
不认识的地方太多了!小时候家住南石桥边,到运河堤、到湖中心镇国寺宝塔上玩是常事。旧时熟悉的都陌生了:雄伟壮观的运河二桥建起来了;湖心岛正大兴土木建寺院,造普渡桥;开发区一带原来大多是农田,现在砌了多少漂亮的厂房,修了多少宽阔大道……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徐秀英不住地和身边人说着心中的感叹。
多少次她在家门口听人谈说蝶园广场,出发前她就和老公商量好一定到蝶园广场走一走。旅游车在机关幼儿园门口停下,老公把徐秀英抱下车。她一步一步地挪移着双腿,这是她第一次走到蝶园广场。错落有致的花木、美丽的喷泉、欢乐的人群,让她心花怒放。
徐秀英真诚地说,我们这一家多亏政府关心,尤其是儿子,没有高邮人的帮助,凭多病缠身的她和骑三轮车的老公,哪能上大学?她希望儿子学成后早日回到家乡,参加建设家乡,回报家乡人民。(韩粉琴)

高楼大厦不相识
汪潭(在外高邮人)

在参加“高邮人喜看高邮城”活动的400余人中,有位古稀老人每到一个参观点,都拍照留影。
这位老人叫汪潭,今年72岁,现居住在祖国的东大门―――丹东,与朝鲜隔江相望。近日她回故乡省亲,得知市新闻信息中心与市建设局组织“高邮人喜看高邮城”活动,遂报名参加。
汪潭于1947年离开故乡高邮外出求学,50多年来亦时常回故乡探望亲人。这次回到故乡与3年前相比,她感觉家乡的发展速度是突飞猛进,家乡的城市面貌是天翻天覆。
汪潭说,以前回家乡到汽车站还可以摸着回家的路,这次回来要不是有人来接站,可就不知东南西北啦!童年时的高邮城已难寻觅,昔日的邮城完全成了她永远的记忆。
在蝶园市民广场,汪潭说她已到此游览多次,有几次还是来欣赏夜景的,她感慨这里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当大客车奔驰在开发区和外环大道上的时候,她目不转晴地关注着家乡的变化。当她得知几年后,家乡将有铁路通火车时,十分欣喜;当她得知家乡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通衢大道畅通无阻,而政府竟然没有投入一分钱,群众也不集资时,更是惊喜万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时此刻,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想必又会唤起汪潭童年的记忆,只是这首诗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要改为“高楼大厦相见不相识”了。(任  仁)

喜看邮城变化多
顾增荣 (退休干部)

顾增荣,这位来自界首的退休干部,同许多市民一样,坐在第9号大客车上,从行政中心出发,沿屏淮路、通湖路参观二桥和镇国寺景区,看府三工程,漫步蝶园广场,经开发区、大外环、鸭业园区,再回到行政中心。一圈下来,他发出由衷的赞叹:“喜看高邮城,乐了盂城人。旧貌换新颜,健步小康城。”他告诉记者,退休前,他是界首镇人大主席。在这个位置上,他努力反映民意,建言献策。针对镇上四轮卡和摩托车接送幼儿园孩子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的问题,他同其他人大代表一起,积极为之奔走协调,最后确定检验性能良好且有驾驶证的车辆和人员方可接送孩子,做到让家长放心,老师宽心,孩子欢心。现在虽然退休了,但还担任着人大地方研究会常务理事的职责,笔耕不辍,隔三差五送材料到人大。每次来都是急匆匆的。除了对新行政中心熟悉外,其他地方很少去。“此此参加这个活动,收获不小。”顾老与记者一一列数邮城的几变:一是邮城路变宽变长了,便捷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二是变大了,大外环的开通,城市的规模扩得更大了;三是房子变高了,尤其是文游路上的弘升大酒店真是气派;四是城市变美了,以前蝶园广场这个地方一片菜地,露天粪坑到处有,现在则成了邮城一景。最后,老顾乐呵呵地对记者说:“还有一变,就是高邮变得让我越来越觉‘陌生’了。”(朱玉霞)

建设家乡 我的选择
金晓云(团市委副书记)

严冬时节,邮城人无法抑制内心的火热,纷至沓来,喜看邮城。团市委副书记金晓云也在其中,古城新韵令她为之感叹:邮城变大了,路变宽了,房子高了……。
曾几何时,高邮城区面积很小,二十分钟就可绕城一圈。道路狭窄崎岖,且多为“断头路”。街头巷尾到处充斥着破旧低矮的房屋,毫无生气可言。这让呼吸过几年都市空气的金晓云一度为之汗颜。七年前,金晓云大学毕业。面对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她彷徨了:是在镇江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是留在落后的家乡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再三权衡之下,她毅然选择了后者。因为,她深知,家乡越是落后,越是需要像她一样肩负历史重任的热血青年来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七年后的今天,她欣慰的发现,当初自己的选择是明智的,曾经梦想的家园就在眼前:开阔的城区,宽广的街道,一幢幢崭新的楼宇拔地而起,一座座标志性建筑提升了城市品位。白天,商贸中心繁华似锦;夜晚,霓虹闪耀尽显都市气息。
一路驱车,驰骋在邮城四纵八横的大道上,欣赏着如此美丽的古城新郭,金晓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悠扬的歌声唱出她对家乡的热爱,更唱出了她对家乡未来信心。(杨  星)

高邮明天会更好
周长文(张轩罗虾协会会长) 

能参加这次“高邮人喜看高邮城”活动,全国劳模、养殖大户周长文心情特别高兴。
参观车队从市行政中心出发,记者一直坐在周长文的身旁。一路临窗观赏街景,周长文触景生情,侃侃而谈。在通湖西路文化馆处,周长文指着中山路说,过去高邮城只有这条主街,几分钟就走完了,现在高邮城变化多大呀,城市主街路发展了几横几纵,就连不常出门的老高邮也快不认识路了,真是日新月异。
不知不觉,车子驶上了宛若彩虹静卧的运河二桥。周长文对记者说,真不好意思,还是第一次来这里。早听人说到高邮湖有了二桥方便多了,百闻不如一见,确实便利多了,不需要摆渡了。
接着,周长文向记者讲述了几年前到高邮湖“取水”的事。高邮是罗氏沼虾养殖大市,可是虾苗都从市外购进。2000年,周长文开始尝试创办虾苗厂。为了解决育苗水源难题,春上,他专门到高邮湖“取水”。那个时候由于交通限制,很不方便,取一次水要倒几次车,费时费力,劳命伤财,虾苗厂最后只好停产歇业。他说,当时要有这么便利的条件,或许虾苗厂能够发展起来。他还感慨地说,运河二桥的建成,将会大大加快高邮湖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带动高邮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每看一个街景,周长文都有自己新的感受。参观活动结素前,周长文高兴地说,近两年高邮城变大了,路变宽了,房子变高了,人也变精神了。跨越之年,高邮的“百十”目标一定会实现,高邮的明天会更加美好。(陆业斌)

月是故乡明  景是家乡美
刘尚斌(神游公司经理)

刘尚斌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东西南北大大小小的城市也去过不少,然而当他得知此次活动时,仍欣然参加。刘尚斌说:“记得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这些年我曾去过许多地方,最亲的还是这里――我的故乡。那时年轻,对这种表达很不以为然,如今经历了创业的酸甜苦辣,才发觉这歌词中所言极是。”
刘尚斌对家乡高邮的感受是与他的创业体验紧密交融在一起的,因而感慨良多。刘尚斌曾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十年前,也就是他在外念书那会儿,同许多在外工作学习的年轻人一样,每次放假回来都有一种复杂感受:家乡是个给人温馨安宁感的地方,然而在繁华大都市的对照下,家乡又显得土气寒碜。带着这种挥之不去的故土情结,带着对家乡繁荣富强的强烈希冀,也带着自己的鸿鹄之志,毕业后的刘尚斌成了高邮经济建设者中的一员。这些年来,神游公司从小到大,高邮的面貌也是日新月异。
作为新时期的建设者,刘尚斌和他的神游公司见证着高邮的巨变;而家乡的新气象也为其事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刘尚斌脑海中,当年简陋狭小的城市印象已被如今开阔美丽的新风景所取代,如果用一个写意的词语来概括,那就是光辉明亮。现在,不管是朋友还是客商来邮,刘尚斌都会带他们在城市参观,向他们展示这块兼具古今神韵的生机盎然的土地。因为这儿不仅有别致的街景,更具一种灿烂的前景。刘尚斌说,“我想这也是高邮私有企业者的共同感受。”(吴孜进)

看到了高邮的希望
陈平(全国劳动模范)

今年69岁的陈平是全国劳动模范。她很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这次“高邮喜看高邮城”活动很有意义。近几年来,高邮的变化确实大:一是人的精神有了新变化。通过弘扬和践行高邮精神,实施追赶式发展,高邮人不甘落后,争先进位的内在动力得到了激发,高邮的这一茬干部都在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写高邮追赶记录,书写高邮发展历史,让人感动。二是工业经济有了新变化。当客车行驶到开发区长兴路上时,陈平说,蹲在家里和出来走一走大不一样,公路两边的厂房拔地而起,这是的希望所在。三是城市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平指着街道两边的房屋建筑,欣慰地说,正是高邮人的思想大解放,才换来了城市大发展,能把高邮建设到这个程度很不容易。
活动快要结束时,记者问及陈平还有什么愿望。她笑着说,市委提出追赶式发展目标和措施,这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我希望每个正直、向上的高邮人,都来为高邮经济的发展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吴天真)

再就业之路  越走越宽
何华(个体经营业主)

15日下午,位于通湖路上的“周巷粮油经营部”店主何华撂下手头的生意,兴致勃勃地参加了“高邮人喜看高邮城”活动。沿途一路走来,何华感慨万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何华今年40岁刚出头,1999年初就下了岗。为了养家糊口,他曾四处托人找活干,可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求人不如求自己,老何决定自谋职业干出一番事业。后来,他在亲友的帮助下开了一爿小小的粮油店。想起创业之初的艰辛,老何不禁感慨万千。就拿找门面房来说,那时候不像现在,当时,高邮城只有北海、商品街等少数几个商贸区,在这些地方开店一年房租就是好几万,而且一般人根本找不到。为了找一个合适的门面,他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几乎跑遍了高邮城的每个角落。如今,随着城市东扩西进战略的实施,开发商开发的楼盘门面满眼都是,吸引了不少农村人进城定居、工作,邮城商业区也随之呈现出“八面开花”的格局,人气比以前旺多了。过去,进货时也没少受罪,不是在这里碰到危桥,就是在那里遭遇塞车。总之,每进一次货,不费个九牛二虎之力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哪像现在这样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
谈到此次参观的感受,何华坦率地说,过去,包括他自己在内,许多人都有一个感觉,就是城市开发的随意太大,开发商今天在这里开发,明天又到那里圈地。现在看来,那实在是一种直觉上的错误。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前开发的一个个的“点”如今已连成了“线”、形成了“片”,极大地改善了高邮的整体形象。
当参观的车队行进到市开发区时,宽阔的道路、整齐的绿化、高大的厂房让老何更是惊叹不已。一路上,他像个领导似的连连点头称赞 :“高起点规划,必然有高效益回报”“这里才是高邮希望的田野!”一席话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记者问他有没有打算重新到工厂上班时,他笑道:“如果5年前,高邮有这么多的企业落户,自己根本就不会吃那么多苦;现在既然已经走过来了,那还是应该继续走下去......”他还告诉记者,前不久,他已把粮油店从人民路迁到了通湖东路,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来这一带买房的人越来越多,他的经营规模也比以前大多了。(郭兴荣)

进城打的,方便!
邓建国( 花卉种植大户)

“一辆辆崭新的出租车在城市里游走,如今成了邮城街头一景,城市的档次也得以提高。”卸甲镇花王村花家组花卉种植大户邓建国告诉记者,“以前进城办事,出租车少,而且上了出租车最低得要10块钱,打的坐车的,大多是老板。所以,那时候进城后一下中巴车就得坐三轮车,如果遇上刮风下雨天,身上经常沾上泥浆,整个人也弄得灰头土脸的。如今好了,大街上出租车多了,坐上出租车办事非常便捷,也很体面,坐得也很舒适。”
邓建国这些年走南闯北去过许多地方。他说,高邮与外地一些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但每个城市有自己的特色,难免也会有一些羞于提起的地方,高邮当然也不例外,生活在 邮城的人们根本不用自惭形秽。他认为,近些年,高邮市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的投入和努力值得肯定,如今邮城变洋气了,有了点大城市的感觉,大片的绿地广场也出现在市民身边,连蝶园路这样的黄金地段,政府也舍得为市民建蝶园市民广场,这里许多城市做不到的。
邓建国去年种植花卉近8亩,收益还不错。邮城的变化对他触动很大。他表示,今年计划将花卉种植面积扩至15亩,并逐步引导村民种花致富。(周雷森)

未来属于我们
张颖(临泽中心初中学生)

在15日“高邮人喜看高邮城”活动中,有个可爱的小姑娘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就是临泽中心初中初二年级的学生张颖。张颖告诉记者,平时由于学习生活很紧张,难得有时间出来玩,这次能够作为三好学生的代表来参加活动,非常开心。在参观活动中,张颖很活跃,感觉邮城处处都是那么的新鲜与美丽。当她看到新市政府大楼时惊讶地说:“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新市政府大楼,觉得很是威严,可以算得上是邮城的标志性建筑。”她表示将来长大后也要做个光荣的建设者,让未来高邮拥有更多更好的建筑群。
雄伟的运河二桥更是让张颖惊叹不已。她说,现在的高邮,无论是交通还是旅游都有很大变化,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日后为高邮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众多的古城中,还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高邮。(袁 慧)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