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把为农服务落到实处

2005-04-14 00:00:00    作者:后金山    来源:今日高邮

―――界首推广方便农民的“三二一”工程

今年春节刚过,界首镇农技推广中心大楼内外人头攒动,热气腾腾,人们忙着订种、交款、签约,在不到一个月内,全镇有5000多农户主动交来良种、机插秧预交款90万元,机插面积直逼2万亩,原计划实行一条龙服务一万亩的指标被远远突破。
界首镇有3.5万人,粮食面积3.6万亩。在实践中,界首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民想的就是能够快速致富,盼的就是科技兴农、科技下乡、科技服务到田间,需要我们做的,就是能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他们一家一户不能解决的难事。而一年四季最难难不过夏收夏栽,夏收是基本机械化了,最让农民头疼的就是插秧。因此,解决多少年来农民群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难题,真正把农民解放出来,就必须依靠科技,依靠创新工作思路,来实现多年来没有实现的机械化插秧的梦想。经过两年的实践,尤其是去年全镇推广了2000亩机插面积,不但取得了较高收成,还战胜了罕见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农民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去年底就有不少农民主动与农技中心联系要求机插秧。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决定成立“高邮市利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三二一工程”,确保这件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难事、好事办好、办成。
所谓“三二一工程”,一是成立三个合作社。即育秧合作社、机插合作社、植保合作社,由科技服务公司运作,实行统一购种、统一育秧、统一管理、统一机插、统一植保。育秧合作社,就是通过成立育秧工厂培育合格的秧苗,供大田栽插;植保合作社主要负责育秧、插秧以及后期大田秧苗生长的病虫害防治,农民自己愿交纳一定的植保经费,由植保专业队负责防病治虫,确保发病率在社会平均水平以下。二是确保农民每亩节本增效200元以上。过去夏季每亩种田成本在216元,种子16元,秧池备耕用工80元,肥料25元,秧池种植增收20元,农药5元,人工50元,用工招待20元。现在公司每亩只收90元,确保良种供应、育秧、机插到位。三是实施供种、育秧、插秧、植保一条龙服务,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三二一工程”的实施,给广大农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是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界首镇目前在外打工有9000多人,在本镇企业上班的只有2000多人,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长年在外劳务,在家务农的一般是中老年人,所以一方面是因田捆住了一部分人的手脚,另一方面在外人员返乡,又误工又增加开支。三个合作社的建立使在外打工人员彻底解脱了。二是有利于农村干部工作重点的转移,部门服务职能的转变,过去农村干部有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农村税费收缴,现在农业税不收了,农村干部做什么?实施“三二一工程”为农村干部提供了崭新的平台,这项工程仅依靠农技服务部门是不够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密切配合,需要干部去指挥协调,精心运作。从而找到了基层干部新形势下新的着眼点,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密切。三是有利于部门服务职能的转变,农资市场的放开,农技部门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分离,怎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界首镇原有农资销售点12个,农资放开后,增加到21个点,过去农资主流销售渠道的格局被打破,竞争更趋激烈,经营性这一块如果仍靠老办法,带来了一是没事干,二是没饭吃,“三二一工程”的实施,激活了部门服务机制,农技人员有了施展才能的新天地。公司在服务中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民也得到了实惠,实现了“双赢”,改革强化了服务,创新又深化了改革,从而巩固了改制成果。目前,界首农村春意融融,“三二一”工程牵动着农民群众的心,科技服务公司已备好备足良种准备在新天地一展身手。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