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的历程
2005-07-27 00:00:00 作者:吴孜进 来源:今日高邮
回顾我市城区工业的递嬗,可以大体归结为3个主要时段。1990年之前为第一个增长期,主要特点是计划经济时代投入的后续效应以及改革开放伊始新增动力产生的交互作用;从1992年到1997年为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概念促发下新一轮投入的拉动,2001年之后为第三阶段,城区工业在企业改制、招商引资、资产重组、“两区一带”等抓手驱动下实现了全面复苏。
城区工业曾占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服装厂的外贸牛仔装、电机厂的秦邮牌风扇都是当时高邮人津津乐道、家喻户晓的产品。水泵厂的XD型不锈钢多级泵、制动件总厂的精佳牌涨闸、石油机械厂的200升钢桶中段生产线、造纸厂的30克有光纸等,曾获得国家、省级大奖,在省内乃至国内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上世纪90年代初,城区工业逐步形成了轻工、纺织、机械、造纸、化工、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电子、电器、汽摩配等较有影响的行业和产业,具备了县域工业经济的雏形。特别是与中台合资、挂联省内知名企业之后,电器厂、高明公司等企业异军突起,对全市经济作出过较大贡献。1997年为原市属工业顶峰期,当年产、销、利分别达22.99亿元、21.74亿元和4033万元,此后就转入低谷。
2003年初,市委、市政府作出发展城区工业的重要战略部署――组建市工业总公司。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工业总公司面对企业改制后的种种困境,立足“调整、稳定”,一边保存火种,一边寻求突破,经过艰苦努力,市属工业很快从负增长止跌回升,继而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到了近几年,城区工业的概念有所调整,指新老城区范围内所有的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即通常所说的“两区一带”,包括老城区、开发区、鸭业园及高邮镇、卸甲镇、龙虬镇的工业集中区内企业。目前城区工业客观上已经处于全面快速发展的前夜,近来,市委市府又围绕加快发展城区工业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尤其是退城“进园战略”的启动,城区工业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突围、大发展的全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