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7 00:00:00 作者:韩粉琴 来源:今日高邮
“十五”期间,高邮工业经济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奋斗的足迹!
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是“九五”期末81.19亿元的2.46倍,年均增长从“九五”的1.99%提高到19.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120亿元,是“九五”期末45.1亿元的2.66倍,年均增长从“九五”的1.33%提高到21.61%;工业增加值增至35.93亿元,是“九五”期末15.36亿元的2.34倍,年均增长从“九五”的1.32%提高到18.52%。
我市工业企业效益和盈利水平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由“九五”期末的1.97亿元增至2005年的5.7亿元,增长2.89倍,年均增长23.67%。其中,利润由“九五”期末的-759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2.0亿元。
这五年,工业战线的同志们卧薪尝胆,历经风雨;这五年,他们践行新时期高邮精神,奋起追赶;这五年,全市的工业经济从“低速低迷低效”走向持续高位运行;这五年,不容易、不简单,值得83万人民细细回味。
高邮工业经济也曾有过辉煌,“九五”却跌入低谷,从1996年到2001年,全市工业经济持续数年负增长、低增长。从2002年开始,我市做出了实施追赶式发展、实现“百十”奋进计划的战略抉择。随着行业推动、资产重组、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四大措施的实施,工业经济开始复苏。
2002年,我市工业经济终于摆脱持续数年的低迷徘徊状态,止跌回升,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效益均明显提高。
2003年,摆脱前几年低速低迷低效的状态,全市工业在艰难爬坡的基础上,全面上扬,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2004年,我市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工业经济在全面上扬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开高走的态势。
2005年,全市工业在持续多年高位运行的基础上,步入健康发展快车道。
这几年,全市工业企业平均利润增幅高于销售增幅,销售增幅又高于产值增幅。我市工业经济正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速度效益型增长转变。
2002至2005这四年中,工业总产值分别为96亿元、 118亿元、 154亿元、200亿元,列统企业利润分别为2528万元、 7923万元、 12456万元、 20000万元。
这不是简单的文字表述和数据罗列,这是五年的奋斗足迹、追赶岁月的真实精确记录。
在众多的经济发展指标中,最令人得意的是工业投入指标。1996年,我市工业投入4.45亿元,到2000年,这个指标跌至3.9亿元,整个“九五”几乎始终在原地踏步不前。而从2001年开始,我市工业投入逐年增长,分别为4.45亿元、5.6亿元、 8.8 亿元、16.1亿元、 32亿元,尤其是近三年工业投入呈翻番增长。小投入小产出,大投入大产出。从2002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增幅分别是15.1%、 32 %、31.7%、 38.2%,尤其是后三年均在30%以上。
“十五”以来,工业战线取得的成就还有很多:
―――工业规模快速扩张。2005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86家,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18家。其中,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企业60家,增加了39家;超亿元的企业26家,增加了18家。形成了机械加工、电动工具、电线电缆、服装箱包鞋、医药化工和农副食品加工六大支柱工业。
―――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基本完成了全市177家工业企业的改制重组。
―――园区带动取得实效。打造了一批产业集聚效应显著的特色工业,如卸甲镇的电动工具、菱塘乡的电线电缆、龙虬镇的服装、天山镇的箱包、郭集和送桥镇的灯具、临泽镇的制鞋业、三垛镇的纺织业、汤庄镇的液压机械、车逻镇的旅游健身器材等;
―――项目建设彰显活力。共实施了技改项目1898项,累计用款72.7亿元,为我市工业持续稳定增长增添后劲;
―――招商引资成果喜人。全市工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是“九五”的12.9倍,一批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相继落户我市,宏远三期项目总投资1亿港元,华信轻工项目总投资1400万美元,顺大单晶硅项目总投资1.5亿元,有力推进了产业结构改善和工业竞争力的提高。
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带给老百姓最大的实惠就是找工作不再难了。
几年前,高邮企业倒闭,职工下岗,人心恍恍,市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南门到北门、到处是三轮、工厂都关门”。近年,天山、临泽、三垛、汤庄等地民营企业、外来投资兴办企业异军突起,企业用工严重不足,纷纷外出招工。
回眸五年来高邮工业发展轨迹可以发现,这五年,高邮工业飞速、平稳地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83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高邮工业一定能迎来更为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