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皖风西来

2005-12-12 00:00:00    作者:韩粉琴/文 陆学智\摄    来源:今日高邮

―――参观秦栏电子产业集群的发现与思考(下


图为造型别致的居民小区住宅群。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秦栏镇党委政府不失时机的规范、引导和服务,才使秦栏电子产业升级进一步加速;产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让镶在安徽东大门上的明珠,越来越璀璨夺目。
秦栏个私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镇党委政府。
发现之三:服务是产业集群壮大与否的关键因素
走进秦栏,最让人感动的是当地政府的服务意识。
秦栏镇党委书记吴振文说,服务包括很多,引导是服务,管理是服务,规范也是服务。
当地党委政府的承诺是:厂内的事企业负责,厂外的事政府服务;企业办事,政府买单,并实现“三零”:零收费、零距离、零缺陷。
这个响亮的承诺让秦栏企业彻底摆脱了在政务环节上的颠沛劳烦。征地、申报、设计、登记……政府一条龙的服务,方便快捷,同时,十多年来,秦栏镇无一起政府人员吃拿卡要现象;20年来,秦栏镇未收一分乡镇企业管理费,也没有一个企业因此投诉政府人员;2000年至今,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先后返还企业达2000多万元。 企业办事,政府买单,成为秦栏惯例,企业谈项目、跑批文,政府在一边掏饭钱、列开支……
近年来,秦栏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用工短缺这一“幸福的烦恼”,秦栏镇党委政府给每名党政干部下达每人招200名工人的招工指标,使今年秦栏增加外来务工人员6000人。
资金是企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争取下,从2001年开始,安徽省农行在全省率先对秦栏镇民营企业进行授信贷款,秦栏50多家企业得到授信贷款支持达1.5亿元。
产业集聚,既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与生机,也为企业之间竞相压价、恶意竞争埋下了导火索。为此,秦栏镇积极引导企业组建纯民间性质的秦栏电子商会,有效解决了价格自律和人才引进的问题,并在去年的广交会和香港电子展一举拿下了2000多万美元的订单,利润平均提高了4%。
一位经济学家说,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关键制约因素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协议能不能达成。企业家代表企业利益,政府代表集群整体利益。在政府与企业的谈判中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放水养鱼,二是竭泽而鱼。毫无疑问,智者的选择应该是前者。但是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的各级政府和部门又不可避免地犯短视的毛病。我市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围绕“四通四办”,将贴身式、保姆式服务做得更好,将一件件具体事务、具体工作做好,做到位,打造一流的投资软环境,还有待努力。
发现之四:全方位提高小城镇品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吴振文告诉我们一组奇怪的数字:秦栏镇平均每年工业征地1200亩,但秦栏镇的可耕地却以每年800亩的速度净增加。
这其中的奥妙便是:秦栏镇党委政府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人口向镇区集聚,将原来的老庄地恢复为可耕地,实现集约用地。
秦栏人在工业化的征途中,矢志不渝地推进小城镇建设,走出了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在秦栏,一处占地规模不小的省级农民小康住宅示范村引得参观人员议论纷纷。这批农民住宅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配套、统一建设,显得极为大气美观,道路、电力、供排水、通讯、绿化等配套工程正在建设,功能极为齐全,价格也适中,每平方米600多元。吴振文说,已有860户农村居民申请进入示范村居住,目前首批132户样板房正在建设中,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示范村建成后可安置居民3300户,解决企业用工8000人。
一位参观者感叹说,这样的小区住宅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买一套以后肯定会升值,农民焉有不抢购之理?
这也是秦栏党委政府的初衷:让农民进镇建房变投入为投资!
目前各地农民进镇建房要么是农民自建,要么是购买商品房。前一种方式虽然建设成本较低,但建筑的档次和品位也低;后一种方式保证了建筑的档次和品位,但农民要承担建筑商、开发商的利润,价位偏高,普通农民难以接受。秦栏镇想农民所想,成立农民住宅园区办公室,聘请一流专家对住宅园区进行高标准规划,通过招标统一建设,集团采购建材,政府对小区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上给予重点倾斜,让农民低成本、低门槛进镇,让房屋具有极大的升值潜力,使得集镇小区住宅深受农民欢迎。
人口的集聚加速了小城镇建设,也推动了产业的集聚,城镇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富足安宁。秦栏镇“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发展”的发展战略得到了实现。
目前我市开发区及各乡镇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也面临拆迁农民的安置和小城镇建设推进问题,秦栏人创造性地开发农民小康住宅示范村的做法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进镇落户或是对镇区住房不满意才滞留在原地。引导农民进镇,最根本的还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农民着想,低成本、低门槛、高档次、高品位地让农民进镇,进农民小区,而不是借推进小城镇建设之机,再揩农民一把油;要繁荣集镇经济,为进镇农民创造就业机会、投资机会,而不是让进镇农民感到失去生活来源。
以前我们习惯与苏南比、向浙人学。今天,皖风西来,在同一条纬度上,我们亦感受到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氛围。临行前,秦栏人谦虚地说,他们是敞开东大门,追赶高邮人。这句话说得参观团每个人心头沉甸甸的。
高邮追赶不能停,追赶未有穷期。也只有更快更好地发展,才能不断缩小高邮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