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05 00:00:00 作者:韩粉琴 来源:今日高邮
――三年追赶式发展回眸之三
“我们与先进县市的差距,差就差在工业规模和工业效益上,差就差在工业投入和工业后劲上”。四年前,王正宇书记在市委八届六次全委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实施追赶式发展,主攻工业最重要。
从那时起,“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 ”、坚持工业经济“第一方略”、“以工业经济为主攻方向、主导产业、主体经济”、“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成为我市工业战线的干部百姓接触、使用得最频繁的词汇。三年追赶,工业经济向着更大、更强、更久的目标不断跨越。
规模企业成为工业经济的核心和支撑
规模企业特别是亿元企业的数量、规模、效益、后劲,是我市经济的核心和支撑。三年来,我市以更活的机制、更优的政策、更新的办法,全力做好引导、扶持、服务和管理工作,让规模企业在追赶式发展中打头阵,挑大梁。
2002年,我市全部工业总产值为96亿元,其中列统工业产值52.4亿元。到2005年底,全市工业实现现价总产值200亿元,其中列统工业完成产值115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50家,其中销售收入3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达80家,销售超亿元或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24家。
我市工业的旗舰之师金飞达突破8.1亿元,曙光电缆达6.2亿元,经纬纺织达3.3亿元;后起新秀顺大公司一年增加产值2.6亿元。顺大、双兔、和益、苏源、华富、万嘉面粉、赛德电气、金马机电、光明电缆等企业的增幅都在30%以上。液压成套公司、朝阳公司、三湖蛋品、丽邮人造板、维扬鞋业、天宇鞋业等近十家企业产值分别达9000万元。金宝电工、华信轻工、波司登制衣、华美丙纶、东元铜业、华润电缆、恒丰制衣等十多个新生力量正开足马力力争进军亿元企业方阵。
项目建设出现历史性的重大转折
前几年,我市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寥寥无几。三年追赶式发展,全市实现了项目观念的大解放,项目战略的大转折,项目实施的大突破。通过连续两年推出十大工业实施项目、十大工业推进项目、十大工业重组项目,主抓重点、强势推进,实施双月集中开工制、重大项目领导挂钩制、项目实施定期督查制等,全市上下项目建设热情空前高涨。
去年以来,在手洽谈、实施的超千万、超亿元项目不断增多,4.5亿元的江苏波司登制衣项目开工,投资1.5亿元的热电厂项目建设顺利,2亿元的单晶硅二期工程开局较好,6000多万元的华美丙纶项目开始调试,1.8亿元的宏远四期项目成功推进,1250美元的华丰年生物科技项目正式签约,总投资5000万美元的数字电视、视听高科技项目花落高邮镇,周巷镇迎来3000万美元的老蔡工业集中区项目等等。据统计,2005年,全市工业在建项目580项,计划投资37亿元,工业投入32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0项,计划投资23亿元,2005年完成工业投入16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29%。项目单体规模达643万元,比2004年同期469万元净增174万元。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8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项。
这些重大项目的成功签约和开工建设为我市工业经济注入了空前的活力和动力。
园区建设,实现“百十”目标的重要板块
三年追赶,我市通过实施“218”工程,即加快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鸭业园业、外环产业带和8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将区带园建成我市招商引资的密集区、工业投入的核心区、优势产业的集聚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区。三年来,我市园区建设克服土地计划紧张、资金矛盾突出等诸多困难,超前规划,把发展的空间留足;敢于负债,用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大胆创新,引凤筑巢;严格考核,奖励先进,鞭策落后,区带园累计开发2.6万亩,入园企业992家,2005年实现营业收入89.9亿元,区带园成为全市追赶式发展投量最大、引资最多、发展最快的增长板块。
如今,纵观全市东西南北,临泽的鞋业园,卸甲的电动工具园,周山的米业园,天山的箱包园,龙虬的服装园,菱塘的电线电缆园,汤庄的液压机械园,车逻的轻工机械园,三垛的纺织工业园等十多个特色园区争奇斗妍,企业集聚能力日益增强。工业集中区在整个乡镇工业经济年产出中所占的份额已由原先的25%左右迅速攀升至目前的近50%。
在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基础上,去年7月份我市又着力打造了城区工业发展新载体――“两区三园”,即开发区、鸭业园区、武安工业园、黄渡工业园、奥林工业园,为下一步工业经济的发展找准了着力点和重心,构建了较好的载体条件。预计全年基础设施投入1.7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78.5万平方米,新入园企业230家。
产业集群,向更特更大更强迈进
产业集群是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市经过多年培育,到2003年,初步形成了3个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电动工具、电线电缆、粮食制品;5个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服装、箱包鞋、灯具、化工、纺织;2个3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汽摩配、纸制品包装;6个2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以电极箔为主的电子元器件、液压机械、塑料制品、鸭鹅制品、医药、木业制品等。
以“一地一品、一区一业‘为主要形式,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近年各区域内的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不断升级。
一方面,传统优势产业集群中,随着和益电动工具、金宝电工电动工具、金马机电等项目的引进和发展,电动工具、汽摩配等行业企业增多,产品门类增加,产业链得到了拓展。另一方面,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中,电线电缆、服装、灯具等则出现较快的发展态势,服装加工产业品牌正在逐步形成,江苏羽绒服装制造名城已冠名我市,波司登、并蒂莲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到我市大手笔投入;电线电缆列入省支柱产业星火带,灯具行业产业链日趋完整,成为全国最大的道路照明灯具生产基地。
更为可喜的是新型行业呈现喜人态势,成为支撑我市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以液压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江苏朝阳气动液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扬州市高扬机电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液压机械行业规模企业数达13家。以顺大公司、升达集团为代表的电子行业,已发展到6家规模企业。以新亚药业、一洋公司为代表的医药行业生产逐步稳定。
三年追赶,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的政府部门作风明显转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一系列抓工业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敢于接触矛盾、敢于动真碰硬、敢于拍板负责、敢于破解难题,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巧办、事事快办;企业宁静生产日、服务厂商行、“逢十”重大项目协调办公会、“大蓬车”乡镇行,重点工业项目、重点企业、重要产业实行领导挂钩、部门挂联、企业挂图作战,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实行政策性奖励,对有爆发力的增长点市主要领导现场会办,一事一议,一业一策……有了这些好作风、好制度、好方法,面对将工业企业做得更大更强更久的目标,我们还有什么无法逾越的障碍、不能克服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