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感动你我的袁德纯

2006-04-11 00:00:00    作者:郭玉梅/ 文 陆学智/ 摄    来源:今日高邮

3月30日,本报在头版刊登的人物通讯《 爱心,在袁德纯精神世界闪光》一文见报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众多读者纷纷被袁德纯的博大爱心所折服和感动,一致表示要向他学习。10日上午,记者再赴八桥镇,去采访那些曾经受过袁德纯资助和关爱的人们,了解他们眼中的袁德纯――


袁德纯(右)与敬老院老人在一起

“待我们比亲弟兄还亲”
记者来到八桥镇敬老院已临近中午11点,刚好是老人们吃午饭的时间。在食堂内吃饭的老人们听说了记者的来意后,都忍不住夸赞:“袁德纯是个大好人啊,待我们比亲弟兄还亲。”
“待我们比亲弟兄还亲”这句话无疑道出这些老人的心里话。从1998年开始至今,袁德纯一直资助八桥镇敬老院的老人们。在八桥镇敬老院里居住了十年的王书朝老人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敬老院里仅有七八个人,袁德纯总是隔三差五地买菜送给敬老院里的老人们改善伙食,每逢过节,他还送来过节食品:中秋节送团圆的月饼,端午送咸蛋和粽子,到了国庆节、元旦、五一节,早上给我们每人送来一笼包子,中午、晚上还为我们加菜,春节那就更不用说了,压岁钱和几包可口的点心让我们每一位老人心里暖洋洋的。
现在,八桥镇敬老院已有30多人,早期曾受过袁德纯资助的老人有的已经去世了,但关于袁德纯资助敬老院的事在敬老院里传开了。住进敬老院里才三年的石德年老人说:“才住进敬老院的时候,就经常听一些老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论袁德纯做的好事。我当时还想,这个人真有那么好吗?后来,每逢过年过节总能收到一些食品和礼物,院里的老人们就告诉我这些都是袁德纯派人送来的。说实在的,一次两次资助我们不算什么,能一直关心我们这些老人真是不容易啊。”不少老人还告诉记者,现在袁德纯年龄大了,可他还经常到敬老院里看望他们。有时侯,在八桥镇上碰到他们,他也总是主动打招呼,问寒问暖的。
说到袁德纯这个人,敬老院的老人们都说好,老人们告诉记者:“今年正月二十,袁德纯在家为孙子办酒席,庆祝孙子的十岁生日。当天,袁德纯让儿子给敬老院送来了200元钱改善伙食,说是让我们共同分享孙子十岁生日的快乐,当时我们真是感动啊!”

“出钱支持我们纯属好心”

熟悉袁德纯的人都知道,袁德纯曾个人出资近万元组建了八桥镇光明民间乐队。记者在采访袁德纯时也曾问过他为何愿意出钱组建这个乐队,袁德纯当时的回答是为了弘扬先进文化和本土文化。
弘扬先进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愿望如今已得以实现。光明民间乐队的成员吕金华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自编自演的20多个乡土节目,目前已进村入社区义演40多场,既宣传了党的富民政策,又丰富了地方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干群好评。而谈到光明民间乐队的组建,吕金华嘴里不停地说:“多亏了袁老啊!”原来,曾担任八桥文化站站长的吕金华对文艺特别热爱,吹拉弹唱样样在行。退休后,他特想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发烧友”组建个乐队,丰富父老乡亲们的业余生活,也给自己找个乐。袁德纯得知他们的想法后,二话没说,出钱支持他们买乐器。对袁德纯这一举动,不少人也许会认为袁德纯肯定也爱这行。吕金华却透露说:“对吹拉弹唱,袁德纯可是地道的‘门外汉’。他当初出钱支持我们纯属好心。” 
现在光明乐队自编自演的节目扬州市歌《茉莉花》、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高邮小调《高邮西北乡》、扬剧器乐伴唱等节目颇受群众喜爱。在2005年高邮市第三届农民艺术节闭幕式上,光明乐队还一举夺得器乐表演中的最高奖项。
吕金华还告诉记者,在地方党政领导及宣传、文化等部门的关心呵护下,光明乐队已为当地群众所熟知、所喜爱,凡农家办喜事,政府搞庆典活动,乐队一准会被请为座上宾去演奏助兴一番。最近,他们新编排的扬剧小节目《看看八桥新气象》、《逛八桥》等受到了老百姓欢迎。光明乐队没有辜负袁德纯的一片好心。

“袁德纯是个大好人”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袁德纯是个大好人”。事实亦是如此。袁德纯捐资修通村公路,捐赠电风扇给八桥小学,为数名残疾人买保险,为千年古刹万寿寺重建工程捐款;他资助老人、贫困生。本想采访一些受过他资助的贫困学生,由于这些学生大都在外镇或外地求学,记者只能采访到部分受他资助过的学生家长。
 据记者了解,袁德纯资助过的一位叫高芸的女学生,去年考上了南京晓庄学院。而高芸的父亲在今年初因病去世,母亲在几年前就与高芸的父亲离了婚,如今高芸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记者几经周折打听到,家住八桥李庄四组高芸的爷爷奶奶在镇上做烧饼。记者随即赶到八桥镇农贸市场,刚好高芸的奶奶拖着三轮车从市场内出来。当我们说明了来意后,高芸的奶奶带着记者找到了在市场内忙活的爷爷高福同。还未等记者开口,高福同一个劲地说:“袁老是个好人呀,我们家高芸亏他呀。”高福同告诉记者,由于自己的儿子长年卧病在床,家里又没什么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难。袁德纯从孙女高芸上高中开始就一直资助她:高中时是每学期300元,平时还经常买一些学习用品;现在上大学是每学期500元,春节的时候还给压岁钱。高福同高兴地说:“孙女考上大学,还有三年就能出来工作,我们老俩口也有盼头了,我们打心眼里感激袁德纯。”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记者相信,那些曾受过袁德纯帮助的贫困学生,有朝一日成才后,也定难忘袁德纯。在光明化工厂当化验员的叶红英说到袁德纯的善心也是感激不已。叶红英早在1998年就到光明化工厂上班,去年丈夫因病去世后,使本不宽裕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袁德纯知道这个情况后开始资助她的女儿上学。叶红英告诉记者,女儿今年高考,希望她能考个好的大学,以后能报答袁德纯的恩情。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