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品牌兴农土变金

2006-06-06 00:00:00    作者:韩粉琴 唐文斌    来源:今日高邮

甘垛镇农民张柏林种了上百亩葡萄,高邮工商局帮他注册了“柏林”商标后,葡萄还未摘下,就已被订购一空,价格还比别人贵得多。他深有体会地说:“想不到商标的价值这么大,农副产品一但有了商标就象贴了金似的,再也不用担心贱卖了。”
这是我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实施商标战略助农增收的一个生动剪影。
鸭业、米业、鹅业、林业、特水养殖是我市农业经济的五大特色产业。近年来,工商部门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申请注册商标,规范使用商标,争创知名、著名、驰名商标,“蛋龙”、“米龙”、“虾龙”、“鹅龙”、“木龙”等腾空而起,在秦邮大地上唱响了品牌兴农之歌。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市农业生产加工企业有79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扬州市级龙头企业9家;农副产品获得省著名商标4家,扬州市知名商标6家。全市农副产品商标189件,其中鸭蛋类73件,米类57件,特水类59件,申办“高邮鸭蛋”地理性标志的证明商标1件。
400多家鸭类加工企业、73件蛋品类商标舞起了一条响当当的“鸭龙”
高邮鸭是高邮祖先留给后人的瑰宝,高邮双黄蛋、咸鸭蛋享誉海内外。围绕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高邮舞活了一条“鸭龙”。2005年,全市已有红太阳食品公司、三湖蛋品公司、秦邮蛋品公司等各类蛋品、鸭肉制品、羽绒加工生产企业400多家,蛋品类商标有73件,占全市农副产品注册商标的一半,“三湖”牌、“红太阳”牌、“秦邮”牌咸鸭蛋、松花蛋,“红太阳”牌、“秦邮”牌琵琶鸭等三大品牌还被省工商部门先后评定为著名商标和消费者最满意食品。
“鸭龙”腾飞带动了一大批农户致富。据调查,目前全市每年鸭饲养量达502万只,以每只鸭收益20-30元计算,全市鸭农的收入便达1亿至1.5亿元。“鸭龙”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壮大蛋品加工环节外,还延伸拉长了鸭肉制品、羽绒及羽绒服装等产业链。有关方面测算,鸭业经济联动产业产值已达20亿元,吸纳养殖、加工、包装、营销等方面从业人员4万多人。

“双兔”牵引,高邮稻价全省最高

我市素有里下河“鱼米之乡”的美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列为全国优质稻米生产基地。2005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83万亩,其中优质稻米种植面积占85%左右。稻谷总产量40.23万吨,全部由本地稻米加工企业生产销售,全市现有稻米加工企业27家,年产量30万吨,其中绿色产品品牌3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5个,米类注册商标57个。
双兔米业有限公司是全省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稻米加工企业,公司董事长徐卫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意识到商标的作用,他曾亲眼看到自己组织的高邮地产大米销往常熟等地区,对方仅仅换了一下包装,贴上自己的商标就能高价售出。1995年底他申请注册了“双兔”商标,并兴办了属于自已的加工企业后,“双兔”品牌迅速走红,2003年被省工商局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2005年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授予“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在品牌逐渐成熟的情况下,公司又为“双兔”注册了全类商标,以及“大地飞歌、金穗飘香、金光大道、心甜、下河志农、龙虬庄”等群组商标,以适应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心理。目前“双兔”正全力向中国驰名商标冲刺。
双兔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了100多万亩绿色无公害稻米种植基地,订单收购范围内的稻谷加价5%至10%,其中我市30万亩农田即可直接增收640万元。
以“双兔”为龙头的“米龙”的腾飞,使原本没有名气的高邮米走红全国,双兔、鸿运、周巷、珠光等绿色无公害品牌大米均畅销全国,产品供不应求。同时,浙江、福建等地客商纷纷来高邮收购稻米。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高邮稻价在全省处于最高位。

10万亩罗虾塘“产出”5000户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虾农

罗氏沼虾1991年落户我市,短短15年时间,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罗氏沼虾养殖基地,全市现有罗氏沼虾养殖面积10.2万亩,占全国罗虾养殖面积1/5,江苏的3/5,虾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3。
勤劳勇敢的高邮人以扬州禽蛋水产品批发市场“龙虬庄”品牌为龙头,以龙虬罗氏沼虾养殖协会等合作社为骨干,以万亩罗氏沼虾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为基础,舞活了一条“虾龙”。
全市现有以罗氏沼虾为主要原料的水产品加工企业15家 ,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罗氏沼虾活虾专业批发市场1座。“龙虬庄”牌罗氏沼虾叫响全国,“清水潭”牌罗氏沼虾被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确定为全省第一家罗氏沼虾外贸产品养殖基地。2005年,全市已有500多吨罗氏沼虾冻虾通过各种途径远销国外。“戚伍”牌罗虾、银鱼、虾仁、青虾、虾脑出口日本、韩国、印尼等国家和地区。虾农们获益匪浅,2005年,全市产虾3.2万吨,养虾产值6.2亿元,虾农纯收入2.6亿元,亩平纯效益2500元,最高亩纯利6700元,5000多个养虾农户户均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
“虾龙”的出现“牵”出了以罗氏沼虾饲料为主的饲料加工企业13家、药品生产企业2家、虾专用肥生产企业2家、捕虾专业队150个、虾业经纪人320个、药品经销商98个,虾业经济从业人员3.5万人,联动产业产值十多亿元。

鹅龙蓄势待发向天歌

高邮百万亩高邮湖滩、荡滩,纵横交错的沟河港汊是水禽养殖的天然牧场,养鹅业成为与养鸭业旗鼓相当的千家万户的致富项目, 2005年全市鹅饲养量602万只,年饲养3000只以上养鹅大户314个,年饲养量达百万只左右的养鹅大镇3个,“鹅龙”正蓄势待发向天歌。
养殖业的大规模发展使鹅业产业化成为必然。近年,昌菱食品、星月食品、明月食品、红太阳公司等龙头企业相继出现,昌菱公司的星月牌风鹅、盐水鹅、酱香鹅,星月食品厂的“菱塘”牌真空包装菱塘鹅、茶香风鹅,红太阳公司的“红洲”牌风鹅、盐水鹅,扬州明月食品有限公司清真风味的鹅食品等以其独特风味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丽邮人”的启迪,高邮农家踊跃投资“绿色银行”

一棵大树砍下后,主干被留下,截除的小枝杈、小径材以往都是被人们当柴火烧了、当废弃物扔了,而现在,邮城百姓不舍得了,聚起来卖卖,每吨300块钱呢!
这是扬州市丽邮人造板有限公司落户我市后带来的变化。“丽邮人”利用小径材、枝材、林木“三剩物”,生产中密度纤维板,周边地区的林木“三剩物”也从过去的一文不值到200元至300元/吨,“丽邮人”每年消耗木材10万吨,我市农民从中获利3000万元。卸甲镇的徐庆洋、三垛镇的朱学高等农民卖杂木后发现商机,在本地设收购点,年收入8万元至10万元。
在“丽邮人”的启迪下,我市以木材为原料的加工厂达七十多家。汤庄镇林峰林业有限公司以大径意杨为原料,生产“科技木”,每立方米售价达4000元,产品附加值高、生命力强。
“木龙”的异军突起带来了林业的繁荣,植树造林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绿色银行大行动”,人们在宅旁、路旁、堤旁、田旁大量植树造林。全市现有成片林面积18.4万亩,其中 “十五”期间共造成片林12.1万亩,平均每年造林2.4万亩。全市造林100亩以上面积的大户有二百五十多个,其中500亩以上20户、300亩以上三十多户。汉留镇农民刘广游是全省承包河堤绿化权与河道清洁权的“第一人”,他算了一笔账:每公里河堤可植树5000株以上,10年后,一棵成材树木的纯利不少于100元,那么每公里河堤的林木收入五十多万元,而10年的河堤植树与河道清洁费用总投入不超过20万元,河堤造林是一座回报丰厚的“绿色银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