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7 00:00:00 作者:韦石 来源:今日高邮
――实施退城进园一周年的回眸与思考
2005年7月18日,在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上,市委作出了城区工业退城进园的重大决策,出台了《关于鼓励加快城区工业发展的政策性意见》。通过一年来的强势推进、有效实施,人们更加切身感受到,市委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一是扩大了企业、产业规模。目前退城进园企业已达15家,分别落户开发区、鸭业园、高邮镇工业园等,占地面积703亩,新建厂房28.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投入6.2亿元,预计2007年销售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接近20亿元。
二是形成了“一街三园”的产业特色。通过近期以往退城进园企业的集聚,产业集群更加凸现,产业集中度更加彰显,拉长和增粗了机械、医药、电子、蓄电池、农副产品加工等产品、产业链,“一街三园”雏形已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一街”:医药制造一条街,具有一定规模的5家医药企业一字铺开,形成了中西药并举、系列药物互补的医药产业带。三园:一是机电工业园。涉及7家企业,占地248亩,以石油机械、煤矿机械、汽油发电机组为重点的特色园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是宏远工业园。占地近300亩,形成了国内知名的电极箔生产基地,中压电极箔成为国内单打冠军,并向高压电极箔、薄膜电容器发展。三是蓄电池工业园。占地261亩,形成了国内第二大电动车电池生产基地,并开始向汽车蓄电池、太阳能电池迈进,蓄电池系列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是提升了企业、园区、城市形象。实施退城进园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得到的将是经济、城市、环境、社会的综合效益。退城进园,有力地改善了企业形象、产业形象、产品形象、园区形象和城市形象,园区内一座座现代化工厂建起来,原厂区一幢幢生态小区立起来,人们对高邮城区工业、投资环境、城市发展更加充满了信心。
四是创新了发展城区工业经济方法。各有关部门、乡镇紧密配合,把退城进园作为城区工业二次创业翻身仗来打,在科技、融资、合作、创牌等方面,作出了创新性努力,尤其是东方邮都担保公司的成立和运作,为退城进园创造了较为宽松的资金担保。
退城进园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城区工业是高邮工业的“井冈山”,曾经对市级财政和乡镇工业发展作出过历史性贡献。城区工业的退城进园,是城区工业的二次创业,是与园区经济最快最佳的结合,是快速发展城区先进生产力的最强爆发剂,是扩张市级财政最有效的财源手段。彻底打胜退城进园这一仗,既是政治任务,更是经济任务;既是发展城区工业的方略,更是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既是招商引资,更是招商选资;既是发展现有生产力,更是发展未来生产力。我们要充分举全市之力,解放思想,创新方法,尽可能地把退城进园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进一步爆发城区工业经济。
要在“进”中做大做强。退城进园,形式上是“退”,实质上是“进”。要在思想、管理、竞争力等方面,大踏步前进,高强度提升。要像宜兴官林镇那样,今天干上去了,明天还要拼;拼大了,也不够本,还要争取更大光荣。要防止和克服“小农”意识,在“进”中提升做大做强的意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产业层次、产品档次,提升科技水平和产品品牌,提升市场份额和企业综合竞争力。我们高兴地看到,许多退城进园企业家在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嬗变,有的先“进”后“退”,有的边租边建,有的边进边产,保证扩产不停产,进园不减产;有的与国内最尖端的科研院所、特大型企业挂钩、结盟,借梯上天揽月,把企业做大做强;有的走产品系列化、规模化、尖端化之路,努力实现零部件前沿化、零部件向转产整机的飞跃,勇攀产业、产品高峰;有的谋划走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之路,以产品、整机、科研为龙头,形成松散型联合,力求形成在华东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科研、生产基地,经过磨合、运作之后,争取尽快上市。
要扶上马再送一程。退城进园企业,一般都有一支经得起市场摔打的较为成熟的企业家队伍,有产品、有市场、有历史税源贡献。要视他们为最可信赖的客商,视退城进园项目为最好的招商选资,提供最称心的优质服务,把退城进园困难视为我们自己的困难,把退城进园成功视为我们自己的成功。
我市退城进园企业多数是改制而来的原市属企业,历史包袱还较重,自身积累还不多,他们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走上退城进园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仍有许多遗留问题需要化解,仍要扶上马送一程。已经实施退城进园的企业,还有政策落实、拆迁让地、资金扶持、原厂区土地盘活等问题。还有即将退城进园的企业如天宇、华声、申发、明达、中宇等,要求继续享受有关退城进园的优惠政策,在宏观调控趋紧的形势下,落实有关土地指标。退城进园是高邮工业经济发展史上的经典之战、艰辛之旅。要进一步强化产业规划、产业诊断、产业服务工作,实现一业一方、一企一策,多将优势资源向退城进园企业集聚,多到现场化解难题,多到一线提供如意服务,为城区工业的二次蓄势腾飞、二次创业升级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