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25 00:00:00 作者:韩粉琴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服装业回眸与展望(下)
麻鸭和双黄鸭蛋是举世公认的高邮名片。如今,新时代的经济大潮催生了高邮的又一张名片――“中国羽绒服装制造名城”。去年邮文化节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高兴地说:“高邮以其羽绒加工特色和优势,在全省、全国服装业独树一帜、魅力彰显。”区域品牌激活发展新思维
“江苏羽绒服装制造名城”和“中国羽绒服装制造名城”相继打响,标志着我市发展区域品牌、将产业优势演变为区域竞争优势战略的全面启动,“名城”除了给我们创造了一系列显性的经济效益外,无形中对党委政府、对企业、对市民的发展经济理念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党委政府在助推经济发展中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市在服装业的发展中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搭建公共平台,实施宏观调控,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借势登高。申报“羽绒服装制造名城”、出台专门的服装产业扶持性意见、成立纺织服装行业联合会、编制《中国羽绒服装制造名城――高邮招商指南》、展开产业招商,积极争取省服装检测中心在全省的第三家分中心在邮挂牌,举办“双节”、组织首届中国羽绒产业与品牌合作论坛等一系列的服务和调控措施,有力地树立了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有效促进了服装业的繁荣强盛,也为灯具、液压机械、电线电缆其他产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
企业在参与名城创建过程中更开阔眼界,树立自信,创新思维。沙龙、恒丰、神游等龙头企业纷纷行动起来,从过去的怕宣传,到现在要宣传。他们主动参加各类展会,举办新款发布会,聘请明星担任代言人,在各省市媒体发布广告,目前已有四十多家服装企业主动申请注册商标。最近,林杉风、伊佰恋、沙龙、林海雪原等高邮本土品牌直营店在我市城乡遍地开花,并逐步延伸向外县市。
王先生原是恒丰公司的一名普通生产工人,月收入1000多元。去年公司亮出了自主品牌“林杉风”羽绒服,王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三垛镇设立了“林杉风”直营点,一个冬季销售下来,纯收入上万元。原先只知做工挣死钱的王先生今年主动请缨成为企业一名市场推广营销人员。一个服装品牌不仅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还为无数人提供创业平台。恒丰公司总经理陈玉卿说,“今年公司设立近200家直销店和500家代理商,仅此就会有许多高邮人打开财富之门!”服装产业的大发展带动了品牌销售、物流配送、配套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设计、软件产品的繁荣和兴旺,甚至磨剪刀的、卖电动车的、电信产品销售等行业也从纺织服装产业中分得一杯羹。
高邮服装界已雄心勃勃地提出,到“十一五”末,力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2个以上,省名牌和省著名商标5个以上,扬州市知名商标15个以上。
五彩斑澜的服装让高邮热起来、让高邮人活起来!
向羽绒创造名城跨越
我市有关领导在多个场合强调,高邮摘取“中国羽绒服装制造名城”桂冠后,“它只代表高邮的羽绒服装能力,高邮要想做大服装产业,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要打造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纺织服装集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要迅速做响做大高邮品牌,实现从‘羽绒服装制造名城’向‘羽绒服装创造名城’的跨越。”
为保证服装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市进一步加强行业的规划引导,坚决执行专门的扶持政策,根据服装行业发展趋势,明确阶段性目标和思路。据市经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加快与外地大型企业进行多形式嫁接合作,形成从纺纱到织造、印整、设计、加工、贸易的完整产业链条;建立服装行业技术培训、质量检测、融资服务、产品研发、品牌运作、市场开发等各种类型的服务组织,搭建服装产业发展公共平台;加快纺织服装工业园的规划建设,构筑产业发展新载体;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新型、有效的企业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加速培育“名品、名企、名家、名市(场)”,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响沙龙、林杉风、拇指熊、伊佰恋等地方品牌;以中国羽绒城项目为抓手,形成辐射华东、面向全国的服装市场物流集散地,全面提升羽绒名城核心竞争力。
规划是宏伟的,蓝图是诱人的,让我们防止和克服骄傲自满、怕苦畏难、松驰松懈等情绪,牢固确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发展意识,事在人为、业在人创的创新意识,奋发进取、勇创一流的争先意识和紧张快干、干则必成的拼抢意识,努力谋求羽绒服装名城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