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26 00:00:00 作者:吴天真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鸭业经济回眸与展望(上)
早在900多年前,高邮双黄鸭蛋就已闻名遐迩。北宋著名词人秦少游就曾以鸭蛋馈赠其师友――苏东坡。300多年前,大文学家袁枚在高邮品尝过高邮鸭蛋后说:“腌蛋以高邮为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邮第一家蛋品企业裕源蛋厂问世。1909年高邮双黄鸭蛋参加南洋劝业会陈赛,获得国际名产声誉,次年便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高邮鸭和高邮鸭蛋久负盛名,经久不衰,已成为高邮的代名词和名片。如今,麻鸭和鸭蛋更成为高邮六十多万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成为高邮农业经济的聚宝盆。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人间奇珍
“天上太阳月亮,人间鸭蛋双黄”、“未识高邮人,先知高邮鸭”。高邮鸭又称高邮麻鸭,系全国三大名鸭之一,因毛色如麻雀而名。高邮养鸭的历史至少已有上千年,高邮鸭是高邮地区广大劳动人民长期选育的结晶,双黄蛋更是人间稀世珍品。
高邮地处里下河地区,境内湖荡连片,沟渠纵横,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鸭类家禽生长、繁殖的天然场所。千百年来,高邮人民把高邮鸭、高邮鸭蛋作为宣传高邮、促进交流、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和抓手,可以说,“高邮鸭因高邮而得名,高邮又因高邮鸭而出名”。高邮鸭已是高邮独特的城市名片。高邮鸭以地方命名,既反映了高邮地区养鸭近千年的悠久历史,也体现了高邮7000年历史积淀和民族文化遗产的鲜明特征,更是高邮人与大自然经久谋合、世代传承的“经典之作”。为此,高邮鸭作为我国著名的蛋肉兼用鸭种和特有的地方资源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成了与贵州茅台、金华火腿齐名的“国保”。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良种。为精选良种 提升产业竞争力,1995年,我市成立了高邮鸭研究所,专职从事高邮鸭的保护与选育工作,同时在技术上积极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聘请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江苏省家禽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为常年顾问,由他们挂帅成立了保种与选育领导小组和育种专家组,定期活动,制定方案,组织实施。高邮市政府也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划拨1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用于高邮鸭的保种与选育。目前我市已建成了40个育种家系,1.5万只核心种鸭、5万只基础群种鸭的繁育体系,先后组织实施了蛋肉配套系培育、鸭鱼混养、提高蛋黄色素等科技攻关项目。
郭集养鸭大户吕宏彩以前一直搞炕孵,对各地苗鸭性能比较了解,他说,良种中心如今提供的苗鸭通过良种培育,产蛋率、青壳率、双黄率、产肉率等明显提高,很受养鸭户的欢迎。统计数据显示,新品种高邮鸭年产蛋量从180枚提高到250枚,青壳率从17%提高到90%,双黄蛋产出率从1.2%提高到3%左右,56日龄肉鸭生长速度从2.2公斤增加到2.7公斤,饲养一只新品种高邮鸭的纯收益也从25元提高到40元左右。
小小麻鸭孵出30亿元的大产业
高邮“五大绿色产业”中,鸭业经济无可争议排名第一,高邮鸭也让高邮人一次又一次地风光过。上世纪五十年代,高邮民歌手把一曲《数鸭蛋》一直唱到了北京;上世纪九十年代,舞蹈“鸭乡恋情”在京城捧回了群星奖的奖牌;2002年,高邮鸭蛋获得了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称号,取得了硬帮帮的“绿卡”。高邮鸭从鸭肉、鸭蛋、鸭血到鸭绒等无一不是“宝”,一只小小麻鸭竟形成了涉及农副产品、饮食文化、工艺制品、服装原材料等一条龙的产业链,成为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摇钱树”。
鸭业一直是高邮的传统产业,高邮市委市政府也一直致力于发展鸭业经济。2001年,高邮市政府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报了高邮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以后,高邮鸭先后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高邮鸭蛋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市种鸭场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场。红太阳食品公司、三湖蛋品公司、秦邮蛋品公司三大企业生产的“红太阳”牌、“三湖”牌、“秦邮”牌咸鸭蛋、松花蛋,“红太阳”牌、“秦邮”牌琵琶鸭等产品在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后,三大品牌还被省工商部门先后评定为著名商标和消费者最满意食品。“红太阳”牌蛋品、鸭肉制品参加全国农业博览会多次获得金奖、银奖,还获得中国绿色驰名品牌,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QS论证。由我市起草的《原产地域保护产品高邮咸鸭蛋》被国家质监总局发布为国家标准,《高邮鸭饲养技术规程》被省质监局发布为江苏省地方标准。高邮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最终以97.5的高分通过了项目验收。
为让鸭业经济持续健康地高速发展,我市早在几年前就以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眼光,提出了“标准化生产”的战略。在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同时,我市先后制订完善了“高邮鸭无公害养殖技术规程”、“高邮无铅松花蛋加工规程”、“高邮琵琶鸭屠宰、加工规程”等一系列产品的企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在众多“规则”的引导下,“红太阳”、“三湖”、“秦邮”等品牌的咸鸭蛋、松花蛋以及一些鸭肉制品很快通过了国家绿色发展中心的审查,被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高邮鸭集团还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从而为产品大规模进军国际市场取得了“通行证”。为提升高邮鸭及高邮鸭蛋标准化生产水平,充分挖掘产品的品牌优势,各蛋品、鸭肉加工企业还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争相引进一些先进的加工及包装机械,先前占主导地位的个体作坊式的加工方式正在被现代化的车间流水线所取代,目前已成功研制、开发出真空包装熟咸蛋、双黄月饼、琵琶鸭、板鸭、香酥鸭、盐水鸭以及鸭肫、鸭肝等系列蛋肉制品。
为了舞活鸭业这一高邮“绿色五业”的龙头,2002年,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决定以城区外环产业带建设为契机,在江苏高邮鸭集团的基础上规划组建了高邮鸭业园区,着力打造高邮鸭产业集群。园区规划总面积15000亩,其中核心区域3000亩,乡镇标准化养殖基地12000亩。核心区域包括加工中心2600亩和良种繁育中心400亩,按照“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高标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以保种、选育和炕孵为一体的良种繁育中心,以蛋品、鸭肉、羽绒加工、生物制剂生产等为一体的产品加工中心,采取养殖小区、鱼鸭混养、稻鸭共作等形式,以沿湖、沿荡、沿河地区为重点,集高邮鸭保种、选育和炕孵为一体的良种繁育中心和以6个重点乡镇为主的标准化养殖基地。园区计划十年内投资1.5亿元,搞好核心区域的各项建设,实现年产值12亿元,利税7500万元,辐射带动全市养鸭1000万只,鸭业经济总量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