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抢抓发展机遇 打造文化高邮

2006-11-29 00:00:00    作者:邮宣    来源:今日高邮

――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侧记

2006年11月23日,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秋红牵头,副市长钱富强主持会议,专题研究我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市宣传文化口、社会事业口、相关经济部门负责人和部分乡镇领导围绕抢抓发展机遇、打造文化高邮的主题进行了热烈发言和深入讨论。出席会议的还有市政协副主席王志强。
会议认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战略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省、扬州市和市第九次党代会作出的重要部署,更是我市发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实施“差别化竞争、错位化发展”战略,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高邮的必然选择。打造文化高邮、构建和谐高邮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关于我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高邮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从加快高邮追赶跨越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文化高邮、和谐高邮注入强大动力,为“实施新一轮追赶发展,实现又一个倍增计划”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关于当前我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会同志谈到,我市是一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相当一批文物景点和文化名人,近年来,也组织了一些深入人心、富有成效的文化活动。但是,对照六中全会有关文化小康的要求,与先进文化地区相比,我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还处在发展中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十五”前,高邮人虽然做了一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工作,但是因为传统保守思想的束缚,往往表现出醒得早,起得迟,常常慢人一拍,以致滞后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活动层次、品位不高。满足于扶贫文化、送戏文化、图书文化、自娱自乐文化、棋牌文化,多数文化产业经纪人、负责人文化水平不高,影响了事业发展,等等。三是事业与市场脱节。一度时期,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局限,文化人存在一种远离市场、慎谈经济的纯文化思想,致使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起步较晚。
四是文化企业发展不快。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小打小闹多,文化名人、精英少;五是农村文化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文化阵地服务功能退位、受冷落,民间艺人不受约束、作用发挥不明显,文化骨干改头换面搞实体的多,队伍素质不高。
为充分挖掘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做大做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与会同志分别联系实际、畅所欲言。
市文化局副局长、党组书记黄平:文化事业要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公益性事业,文化产业必须具有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要牢固确立经营文化就是经营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力的理念,以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用文化事业影响文化产业。具体要达到“八个一”:有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政府协调组织;有一套政策保障措施,降低准入条件;有一笔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有一支经营管理者队伍;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低水平、同质化的经营项目;有一系列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文化产业与固有文化事业分开,政府从管理转向服务,一切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信息中心主任朱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皮与毛的关系,文化事业只有依附文化产业,才能解决生存问题。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要确立守土有责的思想,把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做大。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可做的工作有:印刷业、包装业、会展业和网络业等。要像央视和湖南卫视那样,进行周密策划,实施市场化运作,依靠新闻舆论工作展开强势宣传,营造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办好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播电视局局长张亚华:“十一五”期间,高邮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可介入的内容有:影视广告制作业,这是一项朝阳产业;还有特色印刷包装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会展业、数字动漫业和出版业等。当前,必须抓紧研究确立产业导向;健全产业体系,根据产业链发展需要合理调整投资项目;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用好用足现有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雏形的要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门机构,统一筹划运作,克服小打小闹。
市水务局局长耿越:“文化”是一种大概念,可以理解为:“陶冶情操、引领生活、创造休闲、提升素质”。没有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没有文化事业的繁荣。高邮处在南北文化的交汇点,要打出“文化高邮”牌,必须充分挖掘高邮特色,敢于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发展文化,从市场角度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要凸现“运河文化”的主题。没有大运河就没有高邮。现在古运河沿线,多数地方变得不是狭小,就是消失、干涸,甚至隐藏在城市之中,惟有高邮段最宽、景色最迷人。高邮要以运河资源为抓手,打造“运河之都”、“文化名市”。高邮人文化味浓,文化产业要“玩味”;二是要着力打造文化产业、企业负责人及经纪人队伍,加紧“出炉”一批文化经纪人;三是注重政府环境、市场环境建设。政府与市场好比太阳与土壤的关系。文化产业光有“土壤”没有“太阳”长不出来。当前,要抓紧出台工商、税收和相关扶持政策,打造文化步行街、明清一条街,可采取免税、免租金、雇请文人办文化产业等办法,保证特色街道文化产业的发展。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姜文定:要加强组织领导,弘扬文化精神,敢于发掘人才,用好用足文化资源。当前,要抓紧组建文艺市场协会、文艺市场公司、艺术会馆,形成一套市场创意,明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向。下一步打造“文化高邮”的目标是:有一个文化传承,一个时代标志,一个名城品牌,一个文化艺术基金,一个文艺项目申报、扶持政策。
市旅游局局长陈培:高邮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时机成熟,工作不能落后于周边县市。一是要抓好定位。牢固确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二是提升形象。要利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打造濒湖、濒运河旅游城市。三是科学规划。树立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思想意识,把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策划产业。要抓紧改制,对相关文化单位实行企业化、民营化管理,壮大文化产业。四是突出重点。要做好邮文化、旅游业、运河产业、名人文化等多篇文化大文章。
临泽镇党委书记王岚峰:做大做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要始终强化效益观念,实现社会、经济“双轮驱动”。要坚持科学规划定位,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真正养人干事、干成事、干大事。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重点抓文化市场,培育龙头产业。当前,我市可在发展邮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历史文化、高品位现代休闲上做响品牌文化。各级领导要大力支持,广大干部群众要积极参与;要健全机构,规范市场,真正像招商引资那样,出台优惠政策,投入足够保障;要抓紧人才开发利用,多推出一批文化名人、名家,提升高邮文化品位。
界首镇党委宣传委员后金山:要抓好文化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基层文化站因合并、分流、下放导致的功能不全问题。要重视抓好文化队伍建设,采取以会代训、办班轮训、以老带新、在岗实践锻炼等方式,培养文化干部;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大力宣扬先进典型,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氛围。要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给政策,给阵地,吸引有识之士投资文化业。
菱塘回族乡党委宣传委员曾庭超:高邮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离不开民族文化。菱塘乡作为全省惟一的回族乡,将做好古、回、食、水和钱“五篇文章”,从组织领导、研究规划、政策保障、加大投入和经营合作等五个方面,加快“文化菱塘”建设,呼应“文化高邮”战略举措。
为更好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凝心聚力打造“文化高邮”,彰显名城魅力,市政协副主席王志强提出六点意见:一是既要确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大概念,又要呼应策应全面建设小康高邮;二是既要注重社会效应,又要确保经济效应;三是既要体现以人为本,又要坚持为中心服务;四是既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要符合高邮特色;五是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加强社会力量的整合;六是既要抓好硬件建设,又要抓好软件建设。
张秋红就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加快发展我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提出了要求:
一是认清形势,理清思路。张秋红指出,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有关文件分别作了重要阐述。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李源潮书记强调重点抓的“五个方面”工作之一,就是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重点,以文化生产为中心,繁荣文学艺术,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市委最近召开的常委会还就贯彻落实省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增加投入,向农村倾斜,对文化产业进行扶持、支持作出了专门部署。市委书记陈扬在进行文化旅游工作调研时明确提出,高邮扩大知名度靠文化,富民发展靠经济,明年要召开全市文化工作会议,并对高邮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具体要求。应该说,高邮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春天”到了,关键要理清思路,精心设计规划与目标,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是抓住机遇,明确目标。张秋红提出,上级有要求,群众有需求,就必须主动迎接,未雨绸缪,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十五”期间,我市的文化事业、基础设施、群众文化、文物保护、市场繁荣和文化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发展,但这远远不够。要抓住机遇,明确目标,找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切入点,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谋求一个大发展。我们的目标是文化事业有发展,文化产业有突破。从大概念讲,文化产业包含新闻传媒业、图书文化娱乐业、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书画艺术品业、体育休闲业等多个方面内容。当前,在手的重要文化类发展项目有:邮都文化广场、龙虬庄修复、盂城驿周边改造、运河西堤旅游开发、净土寺塔项目包装启动、清代当铺的修复等。能否做好做精,关系到整个城市化建设工程的快慢,关系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宏伟工程能否圆满实现。
三是整合资源,落实措施。张秋红指出,高邮有邮文化、水文化、古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资源,有享誉盛名的文化特色,目前已有3个国保、7个省保,也有一定的文化工作基础,但是,文化产业刚起步,影响很小,无规模,下一步突破的关键是:一要有做成事的信念。千万不要认为文化工作无所作为,要真正确立有为才有位的意识,注重整合资源,协调力量,创造性地做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工作。二要有敢于破题的作为。要把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到文化高邮、和谐高邮建设中来,紧盯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色和亮点工程,集聚各方力量,加快重大课题的研究与开发。积极吸引外来资金,注重吸纳民间资本。坚持周到服务、狠抓落实。三要有干大事的精神。凡事不怕不成,就怕没有起步。要牢固确立事在人为、业靠人创的意识,真正达到干实事、干成事、干大事。每年哪怕干成一两件大事,“十一五”期间,高邮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肯定全面发展。
四是加强领导、保障得力。张秋红强调,形势和机遇面前,关键是加强领导、提供保障。省政府下发了苏政发113号文件,从财政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集团发展、落实积极优惠政策、加大对文化公益事业捐赠投放等九个方面支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地税局还有一个税收方面的实施意见,有措施,我们要学会利用,结合明年召开文化工作会议的要求,研究整合高邮“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实施意见,修订相关政策,从制度上保证、政策上支持、机制上保障。同时,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政策激励,确保人才层出不穷。
最后,张秋红引用了一位名人名言,“文化是比经济更为持久、更为深刻的国家竞争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事业要靠政府投入与扶持保障,文化产业通过市场来发展满足,高邮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中任重道远,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打造高邮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得益彰的美好未来。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