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十亿回眸 百亿展望

2007-01-08 00:00:00    作者:晨雨 粉琴 杨星    来源:今日高邮

――写在曙光公司销售超十亿之际

1986 年,曙光公司靠8000元起家;1991年产值过千万元;1996年产值过1亿元;2006年产值过10亿元。
扬州曙光电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郑连元满怀信心地说,10亿是个坎,过了这个坎,曙光将在新的平台上,步入大发展、快发展的轨道。曙光人规划2007年过15亿元,2010年目标是50亿元,全市电缆行业超百亿的未来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十亿回眸豪情满怀,百亿展望任重道远。曙光为什么会成为全市第一家过十亿的工业企业?十亿曙光的动力引擎是什么?曙光过十亿将给我们带来哪些启迪和借鉴?近日,本报记者就团队培养、科技投入、品牌战略、环境打造等方面对曙光进行完全解读。

以人为本,团队精神是十亿曙光最宝贵的财富

曙光成立21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一支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团队,而缜密严格的制度、同甘共苦的感情、让每个人获得成长的平台、对企业愿景的认同、不断提高的待遇等是曙光团队的强力“胶合剂”。
以郑连元为首的公司高层一班人是敬业奉献的典范。21年来,他们没有星期天,除春节外,没有节假日,常常深夜才回家,每逢节日加班,负责人还轮流通宵跟班。企业领导层又是严格执行制度的典范:大到每年上亿元的营销指标的完成,小到一包烟、一袋茶的领取,都有章可循,严格按章办事,令下属员工心服口服。
尊重人才,主动为技术骨干、营销员排忧解难是曙光的一贯传统。早在多年前,曙光公司就投资1000多万元建“专家楼”,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周到温馨的生活环境。最近,曙光公司又出资上千万元,将研发中心、市场部等科室迁移到扬州城,尽可能地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对于普通员工,曙光公司也是工作上严格要求,待遇上不断提高,生活上如砌房造屋、婚丧嫁娶、子女上学就业等尽量帮助解决。现在曙光的普通员工月收入1000元以上,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一应俱全。
记者手记:一般来说,电缆企业人才流失率在10%左右。而曙光公司成立21年来,没有一个中层以上干部外流,职工流失率也极小。这在劳动力相对紧缺的今天尤其难能可贵。曙光团队之所以凝聚力、战斗力强,以人为本、考核严明是关键,在人性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中,从管理层到中层干部、普通员工,都能感到公平、得到尊重、实现价值、拿到报酬、看到未来。
得人心者得天下,未来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愿我们越来越多的企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留住人心,共建和谐企业。
科技与投入,曙光腾飞的双翼
从1986年到1996年,曙光人依靠自身积累,不断开发新品,用10年时间跨过亿元门槛;1996年底,曙光投入5000万元新上35KV 生产线,3年新增产值2亿元;“十五”期间,曙光又投入一亿多元,新上110KV高压电缆、多功能光缆、高落差电缆等,企业规模从2亿元到5亿元用了4年时间,从5亿元到10亿元只用了2年时间。
21年的实践让曙光人坚信:抢占市场制高点、大胆投入开发高新项目是企业不断扩张的保障。
曙光每年的科技投入占公司销售额的5%以上。他们先后与上海电缆研究所、河海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2005年在全市工业企业中首家建立省级技术中心,近两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火炬、星火项目12个,省科技攻关项目3个,9个新产品被确认为国家级新产品。今后几年,曙光电缆公司还将投入四亿多元,新上耐高温电缆、变频电缆等一批大项目,使企业规模向着20亿元、50亿元奋进。
记者手记:科技与投入是企业腾飞的双翼。无论从我市的曙光、顺大,还是从宝应的宝胜、兴化的兴达等行业巨人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点。
这是一个强者的时代,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只有大发展、快发展,才能避免被淘汰、被吃掉的命运。我们不能满足于小富即安、坐吃老本,而要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通过招商引资、引智,不断升级自我;通过适度负债经营,自加压力,加快发展。

品牌建设,加速发展的助推器

2006年,曙光成为我市首家通过省质量管理奖验收的企业,这在扬州大市也屈指可数,充分表明了曙光的管理实力。
加速发展的曙光越来越注重品牌打造:1996年在全市电缆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01质量体系认证; 2005年通过“三标一体化”验收认证,“强菱”牌电线电缆相继被评为省名牌产品、省质量信得过产品、省著名商标;2006年又通过了省质量管理奖,“强菱”牌电缆成为国家免检产品。
牌为虚、品为实,曙光创牌是为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曙光公司在贯彻标准体系过程中不搭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地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质量分析与改进、经营结果等方面认真完善,一以贯之,使全员素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2006年,曙光销售过十亿元,而他们接到的投诉不过三、五起。
2007年,曙光将新上ERP系统,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降本节耗,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记者手记:品牌是产品质量的标志,是竞争优势的来源。随着市场经济逐步走向规范,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没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的企业将举步维艰,而规模越大、品牌附加值高的企业将越来越大、越来越具有市场竞争力。高邮工业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品牌建设,需要提醒的是我们的目的不仅是拿到一个个的牌子、证书,更要追求卓越管理,打造百年老店。

环境营造,激活曙光发展的内生动力

2007年初,在市有关部门的鼎力帮助下,曙光争取到省土地点供指标,目前460亩土地征用手续已获批准(曙光公司目前占地仅130多亩),为曙光下一步发展留下了广阔空间。郑连元感动地说:“没有党政机关的关心支持,就没有曙光今天的发展速度。”
在菱塘,数任党政主要负责人对曙光倍加关心呵护,党政干部视“曙光无小事”,对曙光全力支持、重点保护、重点服务、重大奖励,为曙光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人文、法治环境。1996年,曙光上35KV生产线项目时,由于工期紧、时间急,全乡动员,出动了近千名劳力为新项目平整土地。乡党委政府在人手紧张、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派出4名镇干常驻曙光参与生产经营管理;菱塘乡还制订一系列的奖励政策扶持企业发展,2005年曙光过6亿重奖100万元,2006年曙光过10亿重奖200万元。每年的技改申报项目、征用地等,政府派人全程服务,曙光获批400多亩地,公司仅出了一个人、一辆车跟随办事。
记者手记:第一个十亿元的企业为什么出现在菱塘?从采访中我们深感菱塘这片土地确有独到之处:几任党政主要领导对这家大企业关心呵护拨亮引路“明灯”,干部群众理解支持不害“红眼病”,全乡你追我赶创业氛围浓,让英雄心无旁骛,让英雄不再孤独,让英雄激情高涨。
行政的力量不是企业发展的必然动力,但良好的政策环境却可以激活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让我们各级党政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环境,打造坚实平台,提供优质服务,把高邮打造成创业者的乐园、投资者的福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