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6 00:00:00 作者:本记 来源:今日高邮
编者按
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确定了“奋战三年、经济翻番,逼近百强、全面小康”的“十一五”总体工作目标。已经过去的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近期,本报组织记者撷取了几组数据,专门进行采访,以便全市上下从数字里感受到一年来高邮的新变化、新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的新成果,向“两会”献礼。
从GDP里读出高邮经济发展的递变
人均GDP:16393元 预计2009年即可达到目标值
2006年已经结束,过去的这一年,高邮经济发展交出了怎样的“答卷”?从统计部门提供的数字来看,2006年高邮全年GDP实现12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0%;人均GDP达16393元,按照年均18%的增幅,预计2009年即可达到目标值。而更令人欣喜的是数字背后的深层变化: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取得了新进展,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协调性和均衡性增强,统筹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进展良好,初步显示出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的良好效应。
全年GDP中,一产增加值为26.20亿元,同比增长5.0%;二产增加值为58.42亿元,同比增长25.1%;三产增加值为39.08亿元,同比增长17.9%。从中可看出,二产占GDP的比重较大,同时二产中工业经济的增幅已达26.1%,比二产的增幅还高一个百分点。
全面小康的25个指标中,人均GDP是考量全面小康水平的刚性指标之一。尽管我市GDP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但二三产占GDP的比重离目标值仍有很大差距。同时,具有明显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落户不多,工业经济持续高位运行的压力增大,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大增长的难度较大,现有资源、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等需要着力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仍十分突出。为此,2007年,我市将根据“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高邮”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全面小康监测机制和经济运行监控机制,对全年经济指标进行细化,明确序时目标。并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组织水平,务实招商引资,加快开放进程,围绕打造区域经济特色,切实加快园区建设步伐,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郭玉梅)
三千二百万提升邮城品位
家住万金东路南海菜场段南面住宅楼的宋先生一谈到改造成功后的万金路时,最大的感受是“夏天不用受罪了。”整治前的万金河内杂草丛生,行水不畅,河道淤积严重,特别是万金路上南海菜场的家禽宰杀场除噪音扰民外,其气味到了夏天更是难闻,使周边居民苦不堪言。而改造后的万金路宽敞整洁,小桥、流水、景观将道路环境营造得十分怡人,许多住在附近的居民称赞不已。
万金路的成功改造仅是我市2006年城市建设的一个细节。继2005年文游路、海潮路、屏淮路“三路”成功改造后,我市去年投入3200万元实施的以文游南路、秦邮路、万金路和万金东路、新华路、宝塔二巷为首的两轮“三路”改造工程,均无一例外地从细节上提升了城市品位。后街后巷的改造工作也深得民心,去年市区后街后巷维修改造共涉及24个分项工程,总投入150多万元。高公桥路、傅公桥路、人民路(草巷口至人民桥)、珠湖三村、北海西三巷、御码头、奎楼新村、宋庄烟雨小区、月塘河北侧、南海八巷、东后街、团结巷、水上新村、西塔巷等项目均实施了排水整治和混凝土路面,将在很大程度上畅通排水,方便周边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此外,去年实施的第六轮城建“十大工程”共51个子项目,个个都是民心工程。倍受瞩目的海潮污水处理厂已举行过通水仪式,北澄子河城区段改造已启动,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已破土动工。更令人欣喜的是全年商品房开发施工面积7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6万平方米,预销售面积38万平方米。(郭玉梅)
工业雄鹰展翅高飞
去年全部工业产值达二百八十五亿元 今年可望实现产值四百亿元
近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去年我市全部工业完成产值达到285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70亿元,同比增长40%。
2006年,我市主导产业及40家重点企业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电线电缆、纺织服装、机电制造等主导产业产值增幅均超过50%,40家重点企业实现产值87.5亿元,占规模工业总量的5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工业结构改善。曙光电缆销售过10亿元,掀开工业经济新篇章;顺大、广源、华富、东元铜业等一大批重点企业强势发展,新增产值均在亿元以上;新加入序列的波司登制衣发展迅猛,当年实现产值3.5亿元。
融入“宁镇扬”,全面达小康,工业是第一方略,工业是主导力量。2007年全市工业将实施“4456”加速计划,即全部工业总量达到4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销增幅40%以上,亿元企业50家,工业投入60亿元。围绕这一计划,全市将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重点扶持一批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力争年底规模企业数超过480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3家以上、超5亿元的企业4家以上。同时围绕重点增长点、重点企业、重点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做大特色板块,力争实现服装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增幅达50%,自主品牌销售4亿元以上。(杨舜年 慧梅)
交通:四年投入9.4亿元
“以前的泥泞小路现在变成了宽敞大道,三四辆卡车并排行驶准没问题。”“路上小轿车、大客车一辆接着一辆,路两旁工厂林立,这条路带动了我们腹地经济发展,成了带领我们奔小康的康庄大道。”“道路乡通乡、村通村,坐车就能到达家门口。”元旦当天,在一辆通往横泾的公交车上,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乘客,大家对交通变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2003年至目前,我市共投资9.4亿元,相继建成了界临沙、邮仪路、大外环、车樊路、扬菱公路、马横公路、海潮大桥以及282个行政村的乡通村公路等一批重点交通工程项目,新改建省道46.7公里,市通乡、乡通乡骨干公路172公里,乡通村公路1250公里,改造县道危桥56座,初步改变了交通落后面貌。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公路2250公里,其中一级公路9.1公里、二级公路71.3公里。
市交通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市行政村通达道路已经基本建成。当前交通部门正在进行第二轮通村公路规划,即建设集中居住点通达工程,预计全部道路里程将达300公里。在2007年,我市还将投资4亿元,推进11项交通工程建设。其中,配合扬州市建设安大公路41.7公里,运河“三改二”工程14.5公里,开工建设市通乡、乡通乡公路5条79公里,使市民在宽敞的道路上出行更快捷,心情更舒畅,朝着小康目标大步奔走。(慧梅)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
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965万美元 实际利用民资78亿元
近日,老蔡实业有限公司又到账200万美元,恩基姆项目也相继到账293万美元……这些实实在在的项目再次有力地证明了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已步入了较为平稳的发展轨道。据统计,2006年,全市完成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965万美元,协议注册外资8000万美元,实际利用民资78亿元,新增民资注册资本28.5亿元。全市争取国家、省政府资金到账4.25亿元,同比增长16.5%。这一连串喜人的数字,无疑为我市实现小康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今年全市招商引资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年初,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完善招商引资组织网络,强化指挥;另一方面结合实际,调整坐标,及时引导乡镇、部门突出重点区域,开展定向招商,大大提高了招商引资的目的性、实效性。经历了一系列摸爬滚打,如今,无论是招商的方式,还是引入的项目,在层次品位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招商引资正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市还存在利用外资后劲不足、破解项目落户难题的手段还不强、重点企业嫁接外资步伐仍然不快等不足之处。2007年,围绕协议注册外资1.12亿美元、协议注册外资实际到账5000万美元、利用民资92.4亿元的目标任务,市招商局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创新思路,创新举措,突出大招商、招大商,调整招商策略,从粗放招商向集约招商转变,从全员招商向专业招商、企业招商转变,从全面推介、单一招商向产业链招商、特色产业招商转变。(杨星 谢蜀苏)
农民人均纯收入5470元
记者日前从市委农工办获悉,2006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70元(统计口径),比上年增加532元,同比增长10.77%。农民增收呈现三个主要特征:农产品生产等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主要来源,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资本性收入稳定增加。
农民产业性收入是主要渠道。去年全市饲养高邮鸭、扬州鹅500只以上的大户555户,饲养罗氏沼虾40亩以上的大户730户,种粮100亩以上的大户145户,最高的实现年产值100万元。
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去年全市21个乡镇(园区)都建立了农民职业介绍所,实施了劳务输出信息“镇镇通”工程。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7万人;新增转移劳动力1.77万人,其中外输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达75%,采集就业岗位信息1.9万个。
农民资本性收入稳定增加。各乡镇积极引导农技人员、专业大户、农村能人、村组干部兴办龙头企业,当经纪人建特色农业园区。目前,全市农村有各类经纪人近2万人,个体工商户3000多户,私营家庭企业700多家。(天真)
社会治安满意度98%
2003年至2005年,我市连续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区)。2006年,群众对全市社会治安满意度提高到98%,列扬州市第一,大大高于小康指标体系中 90%以上的目标值。
去年,全市继续巩固和深化平安创建成果,全面开展法治高邮建设。全年没有发生一起群死群伤的恶性案件和事故,没有发生一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没有发生一起侵商扰民、破坏发展的民警违法违纪事件,没有发生一起造成民警重大伤亡的意外事故。7起现行杀人案件全部破获,7个恶势力犯罪团伙被铲除,刑事案件稳中有降。公安绩效在全省同类地区排名第六、扬州市排名第一。(姚静)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82亿
近日,记者从市人行获悉,2006年我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2.5亿元,比年初增加10.3亿元,增长12.44%。
农民收入节节高。市信用联社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6年,该社的居民储蓄余额为16.8亿元,比年初增加2.71亿元,其中 ,农民储蓄占到90%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在全市居民储蓄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近年来,我市在逐步增加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退休人员退休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全市上下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培养出更多的创业者。2006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9650元,比去年增长1150元。(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