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7 00:00:00 作者:本记 来源:今日高邮
参政议政服务发展大局 群策群力实现三年翻番
――部分市政协委员讨论发言摘登
整合资源 打造特色 加快发展旅游经济
市政协委员、市旅游局局长 陈培
高邮的旅游业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发展旅游业对于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高邮,繁荣城市,兴旺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高市民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邮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全国生态示范市,“帝尧故里”、“隋唐古运”、“秦邮古驿”、“滨湖古城”堪称高邮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可以说,高邮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是如何以战略眼光和现代理念对全市丰富而宝贵的旅游资源,进行再认识、再定位,真正确立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地位,切实发掘整合优势旅游资源,以更扎实更有效的措施、更强有力的组织程度,强势推进,加快发展。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全市上下形成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共识,像抓城市十大工程和招商引资工作一样来强势推进,尽快解决我市旅游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另外,旅游业是大产业,需要大投入,多元投入,连续投入,才能做成大景点,取得大收益。我市旅游资源丰富,要将所有资源都开发建设成景点,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此,要针对高邮旅游文化和生态两大特色做文章,集中精力、财力做大做强这两大独具特色的大景点,以提高景点及我市旅游业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加速、健康发展。 (杨星整理)
培植民营经济的“孵化器” 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
市政协常委、市工商业联合会会长 王薇
上午陈扬书记在政协会议讲话中要求我们围绕全民创业重点,广泛发动,营造氛围,为“奋战三年、经济翻番,逼近百强、全面小康”献计出力。作为市工商业联合会会长,我更加觉得肩负的责任重大,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建设、振兴民营经济自己责无旁贷,而培植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和壮大的“孵化器”更是迫在眉睫。
目前,市工商联共有行业商会3家,会员企业数1112家,会员累计1955名。如何发挥这些行业商会的作用,真正达到为整个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的目的?这也正是我们工商联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们正在积极进行调研和探索,一个初步的想法是将全市的行业协会统一分类,进一步整合力量,形成合力,计划向市政府提交《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
听了陈书记的讲话后,我自己倍感精神振奋,但同时也在深思如何营造有利于我们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去年我提交了关于行政审批实行“两集中、两到位”的提案,在这一年中该提案得到了一定的落实,同样我认为要做就做得彻底。今年,我仍“旧事重提”,进一步要求深入行政审批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将“两集中、两到位”进行到底。 (慧梅整理)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做强邮城建筑行业
市政协委员、市建工局副局长 卞洪益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同时,作为建筑行业的一名工作者,近几年来邮城建筑业喜人的发展形势,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市建筑行业与外地一些县市同行相比,在资金积累、人才储备等方面都相对滞后,因此,做强邮城建筑行业迫在眉睫。
如何做强邮城的建筑业,我认为首先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高邮的建筑业起步比较晚,在近三、五年内才真正发展起来,近几年,建筑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特别是龙头企业弘盛集团,2006年产值达到了34亿元,预计今年该集团的产值将超过50亿元。面对新的目标,我建议我市建筑业主管部门带领我市众多建筑施工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帮助他们外出竞争,从而拓宽我市建筑业市场的范围。在此基础上,以创优夺牌为抓手,提升企业理念,弘扬企业文化,优化企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以弘盛集团为龙头企业的建筑行业。(晓莉整理)
实施名牌战略 发展特色经济
市政协委员、市经贸局副局长 张学雷
作为工业战线上的一名政协委员,要把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作为第一着眼点和第一着力点。高邮如何从运河经济圈里走出,我认为要实施名牌战略,发展特色经济。
目前,我市共获扬州市以上的名牌商标称号30个。通过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名牌带动效应日益增强,有力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去年我市规模以上的名牌产品工业企业3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数的7.75%,完成工业总产值45.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7%。
我个人认为,我市在品牌创建和名牌带动战略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国家级知名品牌和商标基本空缺;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三是名牌产品行业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市的名牌产品和商标主要集中在电缆、农产品等领域,而服装、箱包鞋、灯具等传统优势行业以及特色产业的名牌和商标都比较少。我建议市委、市政府要花大力气抓好名牌产品的培育。要根据我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名牌产品规划。要专门成立名牌战略推进领导小组,职能部门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改革考核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积极推动全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的深入开展。 (吴天真整理)
全面达小康 首先是人民身体健康
市政协委员、市人民医院院长 吴增强
2010年高邮要全面达小康,首要的是要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而百姓是否健康则关键在于我们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我作为一名奋战在卫生一线的政协委员,既为全市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快速发展而骄傲,又深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责任重大。
关注人民群众的热点和难点,解决群众关心的难题和难事一直是我们政协委员的重要职责。虽说近年来,我市在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上都有了很好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在上一届政协会议中,我提交了关注“弱势群体看病难”的提案,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了政协委员应尽的责任。今年,市委九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奋战三年、经济翻番,逼近百强、全面小康”的要求,我认为,只有人民的身心健康得到保证,才能完全达到小康。而在未来的几年中,人民医院作为一个全市举足轻重的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发挥其在医疗、技术、科研等方面的领头羊作用。我身为人民医院的院长,将加大对相关的硬件投入,改善就医环境,让群众看病舒心;通过相关药品价格公示、用药前征询等手段,让群众看病放心;以及履行“告之”义务、院务公开等制度,让群众看病称心,并借此来推动全市的医疗环境改善和就医水平的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管玮玮整理)
为招商引资多做实事
市政协委员、市工商局外资登记管理科科长 赵勇
陈书记在政协会议讲话中说道,到2009年,我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新增民资注册资本等主要经济指标要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朱德辉主席在工作报告中也要求政协委员们为高邮大招商、大发展出谋划策。
我作为工商战线上的一名政协委员,自己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近年来,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外资登记管理工作有了变化,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职能,强化外资企业服务意识,以适应我市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所在的外资登记管理科作为一个对外窗口,所接触的大多都是来邮投资兴业的外商企业负责人,我们只有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提升自身素质、增强自身业务水平,才能体现窗口形象和提升高邮对外的良好形象,为高邮外资注册实现大突破作出应有的贡献。
招商引资不仅要走出去招商,更要做大做强我市光伏产业、电线电缆产业、电动工具产业、服装业等地方特色产业,发挥这些产业优势,“筑巢引凤”,从而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来邮兴业,促进高邮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此外,作为一名侨属,我还将加强与海外亲戚朋友的联系,把家乡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及时地反映给他们,以吸引更多海外成功人士来邮投资。 (晓莉整理)
反映更多农民兄弟的心愿
市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 周长文
我是龙虬镇一名养殖个体户,同时担任着龙虬罗氏沼虾协会会长。自当上政协委员后,我感到肩上多了一份责任,参政议政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了。
罗氏沼虾的养殖,改变了我的家庭生活环境,使我走上了致富之路。2006年我饲养了500亩罗氏沼虾,纯收入30多万元。我深深感到党的富民政策好,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自己走上富裕路的同时,更有义务帮助农民兄弟共同致富。我先后帮助过300多户虾农,向他们传授养虾技术。甚至主动为他们调度资金,使他们尽快富裕起来。也因此,不少养殖户非常信任我,听说我来参加会议,他们提出了很多建议,让我带到会上来。例如农村低压电网改造和化解村级债务问题。
在此次会上,我将进一步发挥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作用,把广大农民兄弟反映的问题及时带到会上,为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吴天真整理)
情系“三农” 履职无悔
市政协委员、市农林局经作站站长 喻义珠
上午听了陈扬书记的讲话和朱德辉主席的报告后,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感到无尚光荣的同时,也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本职工作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三农”方面的问题,多向政协部门反映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多提好的想法和建议,切实履行好政协委员的职责。
2005年,全市黑大豆价格一路狂涨,许多农民盲目跟风扩种黑大豆,我提出了“黑大豆价格暴涨不正常,来年扩种有隐忧”的提案,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并通过媒体和各种培训班的正确引导,有效防止了黑大豆滥种情况的发生,将黑大豆种植面积由顶峰时期的5万亩降到了2万亩,当年黑大豆价格果真跌到了谷底,农民也因而避免了因盲目扩种黑大豆而带来的损失。2006年,我又联合部分委员提出了“发展蔬菜生产,保障城乡供应,加快致富农民”的提案,对此,市政协开了四次督办会,市长办公会也对此提案专门进行了研究,最终全市计划新增菜地面积6000亩,并设立高邮市蔬菜栽培技术指导站,负责蔬菜生产的示范引导和技术推广工作,促进了蔬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在新的一年,我将致力于在全市发展高效农业方面多出谋划策,在进一步稳定全市农技队伍、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工作方面多作努力,同时,耐心倾听农民和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心声,并一如继往地多提建议,为大家办实事。(徐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