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解读

2007-01-18 00:00:00    作者:本记    来源:今日高邮

满载丰收与喜悦 满怀希望与豪情

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解读


市长范天恩在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回眸2006   硕果累累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坚持科学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7亿元,同比增长18%;财政收入1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7%、3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同比增长29.3%。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全部工业产值283.4亿元,同比增长4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9.9亿元、销售158亿元、利润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3%、40%和53.5%,完成工业投入43亿元,同比增长42.4%,工业用电量7.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4%。重点企业、重点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凸现,曙光电缆有限公司产销率先突破10亿元。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完成协议注册外资8000万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965万美元。实际利用民资78亿元,新增民营注册资本28.5亿元。争取国家、省政府资金到账4.25亿元,同比增长16.5%。完成自营出口1.31亿美元。

农业经济稳步推进

积极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成高效农业面积21.7万亩,优质粮面积75万亩,特水养殖面积33万亩,新增林地5万多亩。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42亿元。坚持科教兴农,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新增1.79万人。
建筑业再上台阶
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5亿元,完成施工面积82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5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51500人。弘盛集团成功申报特级资质,在省建筑业综合实力排名由05年第19位提升到第12位,获得“中国承包商企业60强”称号。

第三产业发展强劲

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9.08亿元,同比增长17.9%。从业人员达到14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1/3,对经济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6亿元,同比增长16.7%。全市已建成批发市场8个、零售市场56个,中国羽绒城完成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

展望2007   再谱新篇

奋斗目标

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9%,达147.2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增长4.5%,达27.4亿元,二产增加值增长26%(工业增长28%),达73.7亿元,三产增加值增长18%,达46.1亿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削减量分别达3.66%、2.88%;财政收入增长23%,达1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达6.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达7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达4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达109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达6100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人口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

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主攻重大项目。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龙头,精心组织好“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集中精力抓一批重大项目,务求新的突破。
一是全力推进在手项目。雅鹿二期、老蔡食品加工、华盟电子、美锋照明、圣罗兰服饰、顺兴单晶硅等10个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力争年内竣工投产。
二是大力拓展项目源。抢抓全省打造“宁镇扬”经济板块的重大机遇,力争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挤进国家、省部级笼子。确保全年新开工建设10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其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5000万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工业项目占全部项目70%以上。
三是着力提升项目层次。突出高新技术项目建设,力促“多晶硅料制备的关键技术开发及规模产业化”“米乳和米糠营养素、米糠营养纤维产业化”等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顺利建成达产,加快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等制造业高新技术领域项目,努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是继续扶持重大项目。进一步落实重大项目“三挂钩”制度,集中财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扶持重大项目的落户建设。今年筹集安排2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总投资在1亿元或1000万美元以上,且当年能够形成3000万元以上产出的重大工业项目,助推全市重大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加快工业发展

实施工业经济“4456”加速计划,即全部工业总量4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销增幅40%,亿元企业50家,工业投入60亿元。
一是突出激活内力,促进企业规模快扩张。力争年底规模企业数超过480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3家以上、超5亿元企业4家以上。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确保1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新组建股份有限公司2家以上。
二是突出产业集聚,促进支柱产业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加速培育自主品牌,突破职业装、特种工装、四季时装,拓展面辅料、羽绒水洗、服饰配件、印刷包装等相关业务,服装产业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幅达50%,自主品牌销售4亿元以上。太阳能光伏产业围绕“主攻多晶硅、发展单晶硅、打通产业链”的思路,突出技术吸收、人才引进、产品研发,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蓄电池、太阳能灯具等下游产品,打造特色产业新优势。机电制造业注重行业资源整合,走“高、新、特、优”之路。电线电缆、电动工具、灯具、液压机械等传统特色产业以掌握核心技术、专利技术为突破口,实现快速扩张、层次提升。
三是突出科技创新,促进增长方式快转变。培育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0项、省高新技术产品30项。实施“3+1”科技支持工程项目450项,创建6个省级以上品牌,申报专利330项。
四是突出要素协调,促进组织程度快提高。对土地供应实行“五挂钩”,确保工业项目用地。进一步促进银企银政合作,年内新增贷款10亿元,其中60%以上投向工业。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引进BT、BOT资本运作模式,规范运作城建、交通、水务、开发区等融资平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强化招商引资

围绕协议注册外资1.12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5000万美元、新增民营注册资本36.4亿元的目标,突出大招商、招大商,调整策略,加大攻势,大力推行产业链招商、企业招商、委托招商和以商引商等务实招商方法,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服装产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强企业进行招商推介。注重选派对本地特色产业、企业、产品较为熟悉的精兵强将充实招商一线。定期不定期举行集中签约活动,确保全年新签投资额500万美元和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不低于80个。继续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按照《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完善、落实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转为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打牢我市财源基础。

提升建筑业水平

实现总产值88亿元,施工面积93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30万平方米,创省优工程12个,确保获取特级资质,争取鲁班奖零的突破。

快速推进园区建设

举全市之力,做大经济开发区。建设五大集群区,即电子工业集群区、服装服饰集群区、医药化工集群区、机电制造集群区、农副产品深加工集群区。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发挥道口经济优势,建设科技产业园。规划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加快拆迁进度,实现成片开发面积2平方公里以上。全力招商引资,突破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确保引进“高大新”项目20个以上,其中投资额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个以上。加快编制光伏产业园特色产业规划,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光电转换材料和太阳能系列产品生产基地。
展特色优势,打造工业集中区。完善鸭业园区发展规划,推进品牌创立,培植养殖基地与大户,壮大龙头企业,促进鸭业经济快速发展。完善和落实“一区一业、一乡一品”发展规划,优化工业集中区布局,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提高特色产品和主导产业比重,实现差别化竞争。确保工业集中区经济总量180亿元以上,增幅40%以上,占乡镇经济总量50%以上,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工业集中区12个。
破制约瓶颈,提升项目承载力。建立园区法人治理机构,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及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快项目入园进度。各类园区当年新开发面积5000亩,乡镇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确保90万平方米,力争100万平方米,新入园企业330家,新入园项目380项,项目投入45亿元。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以推进强镇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形成30万亩以上的高效种养面积。放大双兔、红太阳等优质品牌效应,培育一批成长型、特色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面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全年培训农民2万人次以上,新增转移劳动力1万人以上。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推进基层干部“双带”,新增农村私营企业800家,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增加农民工薪收入。
二是以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为抓手,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农村通达工程、教育培训工程、健康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和文化工程,全年完成市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土方450万方。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全年新建沼气池2500座。
三是以推进农村“三大合作”为抓手,不断加快农村经营制度创新。以年末村级集体净资产在200万元以上、年内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村为重点,稳妥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
四是以强化小城镇建设为抓手,努力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年内完成221个规模较大、历史较悠久的村规划编制工作。
五是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继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全面完善以“六纵七横两连”骨干公路为重点的交通网络。积极争取省道S333高邮段改道扩建工程年内启动,配合搞好安大公路一二期、京杭运河高邮段“三改二”等省市重点工程,全年交通工程总投资规模4亿元。开工建设市通乡骨干公路4条,即甘临公路27.8公里、和平公路15.8公里、邮天公路11.4公里、甸汤公路11.3公里,均在年内建成通车或部分通车。开工建设周八公路二沟至伯勤段11公里,年内建成通车。乡通乡公路建设以沿线桥涵达标和连通农民集中居住点为重点,年内新建乡通村公路150公里,改造危桥24座。切实加强路政管理,努力打造顺畅、清洁、安全、舒适、优美的公路环境。

全力推进十大工程

实施新一轮城建十大重点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重点抓好珠光路、文游北路新建改造工程,实施北澄子河上段整治工程、城区北部洼地排涝工程、高邮灌区六期续建配套工程等水利设施建设,抓好停车场、后街后巷、垃圾中转站、公厕改造、城区污水管网等市政工程建设,启动步康花苑三期、欧洲城一期、天娇园二期、清华园三期、御景园等一批现代化小区建设,组织实施当铺及镇国寺塔修缮、净土寺景区开发等旅游景点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城市应急指挥中心、110KV黄渡输变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佳成大厦、珠湖菜场等服务业建设工程,实施一批旧城改造项目。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

完善城市核心商业区布局,加快通湖路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抓好物流业和市场建设,全力支持中国羽绒城市场培育和二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其市场引导、产业集聚等功能,促进全市服装产业快速成长。强势推进旅游业,突出“古、文、邮、水”等特色,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打破资源分割,理顺管理体制,丰富旅游项目,加快景点建设。

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积极强化财政监管,更加关注民生工作。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好新一轮再就业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再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创建5个“充分就业社区”,消除“零就业”家庭现象。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20元提高到240元,农村低保由年人均720元提高到840元。健全灾害应急救助制度,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实施步康花苑二期工程,新建经济适用房3万平方米。完善廉租房保障制度,新增廉租房租金补贴60户。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推进生态市建设为目标,大力开展环境优美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不断推进城乡及工业集中区污水治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南水北调高邮段治污重点工程,保障全市环境安全。实施龙虬庄遗址博物馆修缮、三垛古民居迁建等工程。举办周末大舞台、社区艺术节、农民艺术节等群众性文艺活动。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重视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广泛开展卫生镇村、卫生社区创建活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5%,新增无害化厕所6000座。大力推进“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