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明:做电缆行业的“特种兵”
2007-03-30 00:00:00 作者:韩粉琴 来源:今日高邮
作为与曙光同时起步的“沙湖电缆兵团”之一,华能曾经是高邮电缆业的旗帜。然而20世纪初,华能发展势头渐弱,在亿元企业大军中时进时出。2003年,陶明接过父辈创业“接力棒”后,背负着很大压力,但他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陶明记得他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对全体职工说的话就是,“公司将从大市场的角度,孜孜不倦地企求科技之路,不断开发特专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向更深层次、更高目标努力”。
陶明说,他上世纪90年代涉足电缆业后,就强烈感受到我市电缆行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弱势群体”,厂家很多,但做的多是大路货,科技含量低,工艺简单,利润微薄,长此以往,企业会被拖垮。于是他从“常规队伍”中抽身而出,做了一名专攻特种电缆的“特种兵”。
2003年,在陶明的参与下,华能开发的环保聚合物绝缘及护套防白蚁防鼠啮耐温集散型计算机电缆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并获得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在2004年的东亚博览会上,该产品又获优秀科技项目称号,同年被省科技厅列为星火计划项目。2004年,公司在承荷探测电缆产品的基础上,猛攻高强度石油测控电缆攻关项目并获省科技厅资金扶持。如今,这种石油勘探用耐温、抗压、防腐电极电缆攻关项目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据统计,从2003年至今,华能新开发的产品每年可新增产值2000万至3000万元。从中国首次“长捆二号”运载火箭到“神舟”号系列宇宙飞船上天,从广州地铁、白云国际新机场到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等等,都配套有华能电缆。
承荷探测电缆市场需求量不大,但工艺要求高、售后服务繁杂,国内一些知名电缆企业也一直都未做好,产品大量依赖进口。陶明在市场推广中发现这一盲点,在他的建议下,公司花120万美元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进口了一台高档数控电缆生产线,也是当时国内惟一一台最高档次的电缆生产设备。同时,公司还聘请了荷兰ASEP公司总工程师提供技术指导。技术人员通过不断摸索、消化“洋设备”,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先后进行了4次技改。目前,承荷探测电缆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公司还参与了测井电缆国家标准制订。
陶明自豪地说,虽然我们的总量没有大的突破,但特种电缆在公司利润中占有较大份额。公司生产的承荷探测电缆,其质与量在全国都称得上“单打冠军”,去年底相继争取到国家创新基金60万元,同时成功申报省“星火计划”。
在致力开发新产品的同时,作为年轻一代企业家,陶明将眼光放到了更为远大和广阔的国际市场。他告诉记者, 2003年,他就带着公司的高新技术产品(攻关项目)――高强度承荷测控电缆先后与荷兰ASEP公司、美国哈里伯顿公司进行谈判。2004年起,公司将该产品出口到印度、加拿大及美国市场。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哈里伯顿公司也在试用华能的产品,已先后来厂采集了4次生产数据,预计今年内将确定是否成为哈里伯顿公司的用户。“如果跻身供货商行列,华能的销售量将有大幅攀升”,陶明满怀憧憬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