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郭集:改善民生贯穿小康建设全过程

2007-04-24 00:00:00    作者:陈杰 小灵 粉琴 玉梅    来源:今日高邮

郭集镇新区,文化中心、广电中心、交运中心、国土所大楼都在如火如荼建设当中;环顾老镇区,“四纵四横”的格局业已形成,绿化、亮化、美化逐步攀升。扬州市卫生镇、扬州市环境优美镇、江苏省卫生镇等一个个美誉花落郭集,去年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被市委评为一等奖。
“在建设全面小康的进程中,我们一直把‘发展经济、造福百姓’作为各项工作的最中心任务,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镇党委书记张德宏告诉记者。基于这一思路,镇党委政府把“改善民生”贯穿于小康建设的全过程。

全民争创业

飞花灯饰制造有限公司是郭集镇一家蒸蒸日上的灯具企业,总经理张素梅谈到创业时的种种艰辛感慨万千。她告诉记者,1992年,她任镇上第一家灯具生产企业――高邮市照明电器厂车间主任。为了自己创业,她毅然放弃这个让人羡慕的好工作,义无返顾地走上创业之路。当时,在仅有技术,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她把家中东挪西借准备砌房用的3.2万元钱全部拿出来创业。从做蒸馏器到做灯杆到做灯具再到做不锈钢,经历了15年的风风雨雨,她才有今天的成绩。张素梅透露,受她的影响,曾在自己厂里打工的亲戚有几个也走上了创业之路。
在郭集,十几年前像张素梅这样走上创业之路的人非常多,他们从灯具的配件做起,一天天做大做强,成就了今天的“灯具之乡”。据了解,全镇现有生产企业170多家,其中灯具生产企业146家,2006年实现灯具产值11亿元,销售10.5亿元,分别占全镇工业的85.3%、84.8%。全镇目前有各类企业178个,个体工商户430个,每8.3户有一个私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扬州市委书记季建业曾把郭集全民创业称为“郭集现象”。张德宏告诉记者,郭集通过“郭集学杭集,全民争创业”主题活动的开展,依托灯具产业集聚优势,使全镇全民创业的思路更广,全民创业的形式更活,全民创业的氛围更浓,以全民争创业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感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家里一个人创业,可以带动几个人创业,创业的裂变效应由此显现。郭集因灯具闻名,大多数人也因灯具创业。据记者了解,从1988年至1999年,随着经济的搞活,郭集的一些销售人员完成了原始积累,逐渐衍生出一批小的企业,在庭院内、大路边、学校里、单位大院内,进行作坊式生产。从2000年至2005年,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兴建,各作坊式生产的业主纷纷进园,从作坊式生产走向规模品牌化发展。由此可见,现如今全民创业的关键就是要动员各类企业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业。

小病不出村

去年底,郭集村吕某因患癌症而实施了手术,术后他从市卫生局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实际报销了4571元的医药费。他感慨地说,合作医疗,深得民心!
吕某2006年5月下旬被查出患有胃腺癌,镇卫生院于6月初对他进行胃部切除,手术非常成功,术后康复很好,吕某总共用去医药费合计16300元。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凡参合人员在本地住院,医疗费用大于800元可按40%进行补偿。
在郭集,大多数农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少村里还设有社区卫生站。这些社区卫生站中,尤以盘塘村的社区卫生站名气最大。别看是个社区卫生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换药室、药房、观察室、健教室有模有样,光药品就有300多种,临近的大营村、郭集村的村民都喜欢到这里来看病。据该站副站长吕祥介绍,2005年、2006年,每年卫生站门诊人次都达1.4万人。
今年62岁的金宝山是郭集村人,因为害了个疮,来卫生站已经挂了7天水。他告诉记者,平时有个小毛小病,基本都来这儿看。一来这儿较近,二来医生的态度好。正说着,邻床的老奶奶接上了话,她说:“社区卫生站的收费合理,不用贵药,处处为我们农民着想,大家生病了都喜欢在这看。”
感悟:一直以来,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症难以解决。而今天,我们在郭集农村看到的却是“就医在身边,大病有补偿”的好现象,农民不再感叹看病难、看病贵,到处是一片和谐的景象。因此,如果继续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医疗网络,使每一位农民都能享受好的医疗服务水平,“人人都有一个好身体”就将不是梦。

书香飘农家

去年内开始,我省启动了“农家书香”工程。首批43个由省重点资助的试点“农家书屋”相继挂牌设立,我市共有五家,而郭集镇就有两家。
“农家书屋”究竟是何样,农民欢迎不欢迎?近日,记者来到盘塘村村支部,夹在一排的平房中间“农家书屋”特别显眼,窗台上一块黑板上写着“新到一批书:科技书刊、致富书刊、健康书刊,欢迎借阅”。陪同采访的村干部打开了门,只见20多平方米的屋内,整齐地摆放着桌椅,沿墙一侧的书橱里陈列着各种书籍,法律类、家庭类、综合类、文艺类、少儿类、医药类、科技类、青年类和音像制品等700多种1000多册。村支书聂宏高告诉记者,“农家书屋”非常受农民欢迎,书籍的借阅非常频繁。他随即拿出一本图书借阅登记簿递给记者。簿子页数还不少,记者数了数,总共登记了17页,每页约25本书,借阅总量约425本,其中科技类、医药类等书籍借阅量较大。这时,摆在桌上的一本图书需求登记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村干部解释说,为了了解农民真正想读的书是什么,村里特备了一本图书需求登记簿,农民只要把想看的书名写在这个簿子上,村里将根据农民的需求,购买一些此类的书籍满足他们的需要。
当天,大营村的“农家书屋”正好开放。来到那里的时候,几个农民正在里面看书。今年61岁的吴喜东老人拿着一本刚借的《辞海》和《知音》正准备离开,记者赶忙过去和他聊了起来。他告诉记者,平时闲着无事的时候,喜欢写写划划,经常遇到一些生字,借本《辞海》回去就能帮上大忙了。说到“农家书屋”的好,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感慨地说,现在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村里的不少人都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吴喜东还说,他除了经常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外,自己还订了一份《江苏法制报》。
感悟:在小康建设的征程中,我们常常感叹,农民富了口袋、空了脑袋。然而,记者在郭集看到和感受到的却是别样的风情,无论是盘塘村还是大营村,农民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读书蔚然成风,让我们领略到“以读书培养新农民,用知识建设新农村”的动人画面,我们也从农民的实际行动中读懂了小康的真正含义。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