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富村:偏远乡村富流油
2007-05-10 00:00:00 作者:杨晓莉 来源:今日高邮
离城区有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汤庄镇余富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并未因地理位置偏远而甘于落后,而是鼓足了干劲,决心“干出个样儿来”。 日前,记者走进这个地处偏远的小康村,感受了当地村民的小康生活。
奔驰宝马不希奇
记者刚到汤庄镇政府,余富村的村支书韦善鸿就开着一辆车驶进政府大院。坐上车,记者随口问了句:“韦支书,你们村部还有车呀?”韦善鸿笑着说:“这辆车是前几年自己买的,除了我之外,村里还有5名村干部有自己的私家车。”韦善鸿还告诉记者,余富村拥有私家车的家庭超过50个。
韦善鸿载着我们一路向余富村驶去。在一个岔口,车子停了下来,韦善鸿说:“这里以前只有两条窄窄的田埂。现在你们看到的路是前年底建成的,东西方向的是汤武路、南北方向的是海陵路,这两条路已经成为村里的两条主干道,为村民们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交谈中,远处一阵阵轰隆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韦善鸿告诉记者,这是村里正在建设的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施工现场,看见一排排别墅已经初具雏型,建筑工人有的正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给别墅封顶;有的戴着口罩、手套和帽子,从大卡车上卸水泥;搅拌机等施工机械忙个不停。看到一块空地上几个五十多岁的村民正在聊天,记者走上前与他们交谈了起来。得知记者是来采访小康建设的,村民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我们余富村村民的日子是一天好过一天,穿的好、吃的好,住的是新房,走的是水泥路,家家都通上有线电视,想看什么节目就看什么节目,不少人家现在还有了电脑……”
韦善鸿告诉记者,村里的新农村集中居住区由高邮规划设计院设计,去年11月份破土动工,总投资3500万元,计划用3年的时间全部建成。每户房子的厨房、卫生间、客厅等都按照城里的标准修建。
企业带富众村民
离开新农村集中居住区,韦善鸿开车驶上了海陵路。透过窗,记者看到了一串熟悉的名字:朝阳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扬州佰缘机械厂、宏达标准件有限公司、扬州中瑞机电设备厂……韦善鸿告诉记者,目前余富村有二十多家企业,其中亿元企业2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家,这些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余富村的快速发展,也使余富的村民过上了小康的生活。韦支书说,余富村共618户1800多人,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120元。由于企业多,村里基本上没有剩余劳动力,连一些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也都进了企业上班。
黄恒乐,57岁,是扬州佰缘机械厂的门卫,一个月有600元的收入。见记者来采访,他乐呵呵地说:“三五年前,我们脚下走的是土路,如果下雨天骑车出去办点急事,随身都要带上一根结实的小棍子,以防车子被泥卡在半路上动弹不得。现在不同了,水泥路都通到家门口,出去办事方便多了。”他告诉记者,儿女都在无锡外企上班,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老伴闲得没事也找了份零工,一天有30元的收入。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不跟儿女到无锡享福时, 黄恒乐笑着说,金屋银屋都比不上咱自己的“土”屋呀,在家多好,又不受任何拘束,况且家乡经济也在快速发展着,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
“我认为小康生活应该是每个人都有事做,生活不用愁,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在宏达标准件有限公司采访时,工人韦光华这样对记者说。
韦光华今年52岁,在宏达上班已有6年,是厂里的一名老职工了。韦光华告诉记者:他虽然是一名普通工人,但一年的收入也有5万元左右。这几年,余富村的变化非常大,环境、道路、村民的精神面貌等就不用说了,去年,连路灯都照到了家门口。以前下晚班骑车回家时,还要用手电筒照着路,现在家里的手电筒已经光荣地“下岗”了。他在南京某大学教书的女儿今年过年回家时,说都快不认识自己的家乡了。当记者采访结束走出车间大门时,正在与韦善鸿交谈的宏达公司车间主任笑着对记者说道:“杨记者,你这不到20分钟的采访时间,让韦师傅就少挣了近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