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大的创新思维
2007-08-14 00:00:00 作者:韩粉琴 刘久凤 来源:今日高邮
与目前活跃在光伏产业界众多有高学历、海归背景的业界精英相比,倪云达无疑更具传奇色彩,他从一个做箱包的农民企业家,一脚跨进科技前沿的光伏产业门槛,创造了一个财富传奇。
这个奇迹般的财富故事背后,是创新思维在熠熠生辉。
创新产品:从大众化的箱包跃到科技前沿的光伏产业
认识倪云达的人都说,这个人胆大、思维活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倪云达先在天山镇南茶村的红星塑料厂工作,当企业步入快发展的轨道时,他毅然离开了这个倾注了自己不少心血的企业,倾其家当筹集了200多万元,买下镇上一家停产企业,创建富鑫箱包有限公司,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业。他吃苦耐劳、讲究诚信、思维开阔,很快将产品打进日本、德国等国际市场。
倪云达与“洋人”打交道游刃有余,“营销高手”、“谈判专家”美名早就在外。
当富鑫走上稳定发展轨道时,倪云达又开始考虑下一步的发展。
2003年,在北京的一次朋友间的聚会上,倪云达得知单晶硅项目科技含量高、开发价值高、市场空间大,但是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当时在场的高邮企业家也不止倪云达一人,但倪云达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亮点,他跃跃欲试:你们不干我干!
倪云达敏锐的目光之后,便是惊人的效率。他很快联络有关科研院所,并委托做外贸生意的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国际知名公司帮助了解情况,从原辅材料、生产设备、市场网络等方面调研论证,很快掌握了来自国内外关于光伏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大量信息。光伏产业其实也不是一个全新产业,但由于硅片以前用于人造卫星等,造价高,没法在民用上推广,商业价值不高。2003年,德国出台《可再生能源优先法》,居民在住宅上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政府大量补贴,从而促进了德国乃至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单晶硅电池需求量激增。
当时国内许多半导体厂家还没有反应过来,而倪云达,一个农民、一个外行,嗅出国际市场的无限商机,没有半点胆怯、半点迟疑,一脚踏进光伏产业。2003年9月,倪云达在天山镇注册成立了江苏顺大半导体发展有限公司。当倪云达拿着一大堆图纸告诉镇里人,他要在这里建一大片工厂时,许多人都半信半疑,这么多厂子猴年马月才造好?三年多时间,一个单晶硅“点亮”天山镇,顺大半导体、顺兴光电、顺大光伏科技……一个气势磅礴的“顺大帝国”正在茁壮成长。
创新技术研发模式:站在末端看市场,按市场需求拉动生产与研究
回过头来看看顺大奇迹般的发展史,人人都折服于倪云达“站在末端看市场”的做企业方式。
现任顺大总工程师的金善明非常感慨地说,他在国企工作了很多年,大家的习惯思维是从源头做起,先研究产品是什么,如何生产,再寻找市场;而倪云达是供销员出身,其思维方式是先看市场需求,从终点向前推,按照市场需求拉动生产与产品研究。
2003年,国内的技术能力只能生产6英寸单晶硅棒,市场上需求的也是6英寸单晶硅棒;而国际上流行的是8英寸单晶硅棒,但技术为欧美等国家所垄断。
因为当时国内光伏产业刚刚起步,同类生产厂家较少,顺大单晶硅产品一上市就供不应求。但是倪云达没有被小胜冲昏头脑,而是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策――研制8英寸单晶硅棒。
倪云达说:我们的产品是要交给德国人、日本人的,国际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才是顺大的发展目标。
倪云达到上海、北京甚至海外,重金聘请专业技术人才。他对研发队伍提出的要求是:第一要成功,第二要技术先进。
2005年3月,倪云达到上海参加一个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展览会,一眼看中最昂贵的1000万美元一台的线切割机,并当场签下两台合同(一般国内大型企业购买此类设备谈判就要花很长时间)。签下合同后,倪云达便找工程师研究设备安装使用,补充配套设备。设备11月到货安装后,很快投入试生产并取得一次性成功。
一切追求最高、最好,顺大很快成为业内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工艺水平最高的单晶硅生产企业。
2005年3月,顺大自主研发的8英寸单晶硅棒通过省科技部门鉴定,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2005年12月,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各一项;从2005年6月起,顺大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省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扬州市科技成果一等奖。省发改委、省科技厅、国家发改委等纷纷来顺大考察。
今年5月17日,国家发改委在扬州召开现场会,实地考察过顺大公司的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顺大最有实力建设国家级多晶硅研发中心。
创新投资:从项目合作到海外私募
资本运作,对于我市绝大部分企业来说,还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顺大以其创新思维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在两三年时间里,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资本运作的大手笔、新篇章。
去年八九月份,一则爆炸性新闻就在秦邮大地上悄悄流传:顺大通过海外私募的方式,出售26.7%的股份,获得了英联、高盛等国际著名投资机构资金1亿美元风险投资。2006年,顺大公司的净资产不足3亿元,出售四分之一的股权,就获得8亿元。
人们大为叹服,原来企业发展可以这么运作资本。
资金“瓶颈”是我市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题。顺大也不例外。倪云达刚开始创办顺大时,手中只有700万元资金,而一期工程总投资7000多万元,二期工程投入8000万元。他凭借“拥硅为王”的优势,让出自己的优质股份,拿出供不应求的产品,敞开胸怀,对外合作,顺利走出了资金困境。
为了加快公司的发展,解决大规模投入的资金问题,倪云达又把目光转向了境外,去年成功实施境外私募。
这只是顺大谋求境外上市融资的第一步。
在过去三年中,中国光伏产业快速增长, 2006年的太阳能电池产能比2005年增长近10倍。对于硅片企业来说,时间比资金更重要,争分夺秒地融资,争分夺秒地扩大产能,最后还要争分夺秒地筹划海外上市。谁走得快,谁做得大,谁就是赢家。
顺大自从踏进光伏行业,就注定要按国际化思维方式行事,一定要做成上市公司,一方面大量融资发展壮大自我,另一方面迅速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倪云达的精心操作下,他们到美国自由港开曼群岛注册成立顺大控股公司,即“特殊目的公司”,用来收购江苏顺大的净资产,被收购后,江苏顺大则成为全外资企业,即可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这一复杂的国际资本运作模式被顺大游刃有余地操作着,预计顺大今年可望海外上市,顺大将再次创造高邮的工业发展奇迹。
创新发展:与顺大合作首先要考虑如何做产业
如今光伏企业炙手可热,然而业内人士知道,他们正在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一方面,硅原料严重短缺和硅产品高额利润,吸引了包括顺大在内的我国三十多家企业在建和筹建多晶硅项目,总产能接近9万吨,而今年多晶硅全球预计总需求量仅为4.6万吨左右。另一方面,快速扩大的硅棒企业等着大量的硅料下锅,而目前上马的硅料企业要等到2008至2009年才能达产。很多人预计,目前多晶硅生产企业还有3年机遇,3年后,很快供大于求,暴利时代过去。而目前借巨资上项目的光伏企业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收回投资,事关生死存亡。
倪云达早就洞悉这一走势,面对这几年蜂拥而来的财富和合作商,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与顺大合作首先要考虑如何做产业”。从2003年生产单晶硅时,顺大就明确了自己的战略构想:稳定单晶硅,主攻多晶硅,打通产业链。
从2003年开始,顺大先后与德商合作,注册800万美元成立了江苏顺兴光电子有限公司;与港商合作,注册1600万美元成立了江苏顺大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与美商合作,注册8125万美元成立了江苏顺大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意大利客商合作,注册2600万元成立了江苏顺大太阳能特种玻璃有限公司;与美国客商合作,总投资2000万元,开发石英坩锅;与虹光公司合作,总投资1000万元开发石墨件;与瑞士合作总投资1000万美元的砂浆等项目正在洽谈中。去年倪云达和顺大通过合资或独资,总投入近5亿元,今年他表示将出资7亿元,继续进行合作,不断拉长增粗以顺大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链。
光伏产业链有6个节点,分别是多晶硅――单晶硅――破方切片――电池片――组装――光伏电站,顺大介入其中4个环节。今年初,专门生产多晶硅材料的顺大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扬州开发区开工,总投资3亿美元,总设计产能10000吨,可达到目前国际上最大的多晶硅厂美国汉穆洛克公司的生产规模,一期产能3000吨。为了将产出的多晶硅全部消化掉,顺大对下游产能全部扩张:单晶硅厂现在110台拉晶炉,正计划再购进190台拉晶炉;晶片厂目前年生产硅片600万片,现又完成1万平米的新厂房建设及相关设备安装等;封装厂现有50兆瓦的生产能力,计划再新上100兆瓦的生产线,使总加工能力达到80亿元以上。
“我们化解风险的路径是形成自己的产业链,以联合艇队抵御市场风浪”,倪云达胸有成竹地说,“如果我们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就要开辟1000兆瓦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