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从龙虬文明走向全面小康的新高邮(上)

2007-10-17 00:00:00    作者:吴孜进/文 陆学智/摄    来源:今日高邮

为进一步让来邮嘉宾了解高邮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展示近年来特别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高邮”征程中高邮三个文明建设的新面貌、新成果、新气象,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特别报道《从龙虬文明走向全面小康的新高邮(上、下)》,向邮文化节献礼。

苍茫云水三千里,上下历史七千年。

这是一块古老神奇、美丽丰饶的土地,这是一个涵韵至深、钟灵毓秀的城市。七千年前,这片土地上便升腾起人类的烟火,飘扬起生生不息的歌声。历史风烟从她上空飘过,风雨沧桑积淀了她独特气质,使她成为江淮名区,广陵首邑。她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亦是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这里人才荟萃,英才辈出;这里风光旖旎,令人流连。她是苏中的一颗明珠,她的名字叫高邮。

中华文明的曙光

沿高邮市区东北方向驱车约十分钟,便可来到代表着江淮地区东部史前文化的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七千年前,这里四周环水,草木丰茂,兽禽成群,陆地周围环绕着连缀的湖泊、池塘和大片沼泽,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洞天福地。

1993年,龙虬庄遗址的发现,震动了当时的中国考古界,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此后的三年间,由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高邮文管会派员组成的考古队对其进行了4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房址4处,灰坑35个,墓葬402座,出土了2000余件包括各种石器、玉器、陶器、骨角器在内的各类文化遗物。

考古研究结果表明,当年的古龙虬人不仅驯养家猪家犬,而且已生产黑陶。古龙虬人的墓葬已出现了男女合葬墓,这是中华大地上最早出现的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实证材料。在同一个地方的不同深度发现的四千余粒炭化稻,将我国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提早到5500年前。特别是在第一次发掘时,于河边采集到的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残片,上面有8个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被专家认为“很可能是甲骨文起源”,在全国展出时,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丰腴的土地孕育了古龙虬人,使他们站立于中国史前文明的高地,或许正因如此,才有了高邮后来的文风浩然,蔚为大观。

珠光风教百千年

居三十六湖之间的高邮,凭借着悠久的历史渊薮,数千年来,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伴随着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逐步由原始状态进入了由儒家思想文化引领的文化繁荣鼎盛时期。独特的地理和交通位置,使这座古城千百年来兼收并蓄了北方的齐鲁和南方的吴楚文化精髓。

“汉至隋唐,高邮无流靡风”,“三国以来,文经武纬,彬彬有人”,是高邮历史的真实写照。到了宋代,高邮更是人文荟萃,极享盛誉,士贵讲学习文,业儒成风。当时,一位乡先生乔竦毕生从教不辍,门生众多,影响深远,因而人称高邮为齐鲁之乡。写下了千古佳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一代词宗秦少游更是将高邮的文名熠熠生辉地镌刻在中华璀灿辉煌的文化长廊里,历代诗人、词人、文学家仰慕高邮,因为他是秦少游的故乡。正所谓,“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1] [2] [下一页]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