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9 00:00:00 作者:韩粉琴 王文斌 来源:今日高邮
——我市今年经济工作回眸与展望
记者近日从市发改委、统计局等部门获悉,今年前三季度,我市经济运行良好,“捧”出了一份亮点频现、可圈可点的“成绩单”。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态势,预计到年底可望完成或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
亮点一:GDP超百亿
今年1至9月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72亿元,同比增长20.6%;实现财政收入12.6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5%、33.6%。
1978年,我市GDP仅2.21亿元,奋力超百亿一直是高邮人的梦想,直到2005年才梦想成真,而今年我市仅用9个月时间就跃过百亿门槛!有关专业人士指出,这一增幅远远高于“十一五”最初计划15%至16%的增幅,足见我市经济增长势头之猛。虽然前三季度只完成年度目标的67.8%,但序时进度好于往年,全年奋进目标完成有望。从财政收入指标看,前三季度共分别完成年度奋进目标的75.5%和79.4%,由此可见我市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不错。
总体成绩喜人,但乡镇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状况仍很突出,发展中的矛盾与压力依然很多。按照贯彻学习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对照“三年倍增”的总体目标,市委书记陈扬在前不久的市委中心组十七大精神学习交流会上要求,全市上下越是在发展形势好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持追赶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亮点二:工业增幅跃入苏中前五位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79.6亿元,同比增长41.6%,增幅跃入苏中14县市、苏北两县市前五位。
在苏中14县市、苏北两县市的有关交流数据中,目前规模工业增幅名次是最靠前的,前三季度我市工业经济继续高位运行,而且运行质态良好,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市前50强企业前三季度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5.4%,近一半重点企业增幅超过40%;湖西电线电缆、开发区服装服饰、湖西灯具、天山太阳能光伏等重点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累计产值增幅56.6%。
虽然完成四季度目标在望,但我们仍要充分珍惜工业发展的良好势头,抓住第四季度工业生产销售的黄金季节,争取更上一层楼。同时要积极谋划明年的目标思路,一着不让、环环相扣,为明年及今年目标完成筑牢基础。
亮点三:招商引资完成扬州目标
1至9月份,全市协议注册外资13311万美元,同比增长128%。利用民资到账、新增民营注册资本等也都大大超过序时进度。从招商局传来最新消息,截至10月底, 注册外资实际到帐5505万美元,占扬州年目标100.1%。
高邮地处苏中地区,论区位、政策、资源,优势都不明显,外资利用一直是“短腿”,往往三季度下来才完成50%左右的任务。近年,我市抓住特色产业和产品,坚持以主导优势产业为重点,精心包装优势项目对外推介,招商工作从苏中洼地快速崛起,今年已新批外资项目26个,成绩可喜可贺。下一阶段,我们要迅速放大邮文化节节庆招商效应,加大签约项目的跟踪力度,力争早到资、早开工;要对今年以来各项招商活动中签约的项目进行回头看,把到手的成果不断向前推进;要以今年年底和明年初分别在南京和北京举行高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会为契机,争取更多项目和投资。
亮点四:在建项目355个
今年全市计划开工的千万元以上重大项目252个,目前已在建项目达355个(其中新开工264个)。以项目促投资作用明显,1至9月份全市已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75亿元,同比增长42.3%,完成年度目标的75%。
项目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今年以来,曙光超高压电缆、蒙赛尔服饰、华盟电子、华富光伏储能蓄电池、亨利纺织二期、亿泰纺织竹纤维、凯高劳保鞋、时代广场等一批新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投资8亿元的加拿大凯帝集团木塑复合材料及制品项目、投资5亿元的顺大破方切片扩产项目、投资3亿元的LED项目、投资2.38亿元的运河西堤旅游开发项目等一批大体量、高科技含量项目正抓紧推进实施,为明年工业及今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兴之余,我们也要看到,355个项目中重大项目特别是科技含量高、具有产业集聚效应,能够形成产业链延伸的工业大项目仍显不足。在建在手亿元以上项目23个,但与周边县市相比,在对经济、税源的拉动力上仍有一定差距。对照“三年翻番”的目标,我们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扭住重大项目不放松,突出“三新”,突出大项目、好项目,切实把高邮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建立在重大项目的支撑上。
亮点五: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0亿元
截至9月末,我市各类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2.92亿元,比年初增加17.42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89.72亿元,比年初增加7.71亿元。1至9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7元,同比增长18.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104元,同比增长16.1%。
如何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是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居民储蓄存款的大幅增长充分表明高邮的富民进程在不断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8000元,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也是这一指标。对照这一目标值,我们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各地、各部门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更加关注民生、体察民生、改善民生,不断增加老百姓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