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汇聚83万人民的力量

2007-11-27 00:00:00    作者:林玉顷 杨星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市十二届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纪事

高邮市第十二届人大及其常委会自2003年1月选举产生以来,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先后就骨干公路建设、乡镇财政税收分成、设立高邮市市歌、打造“东方邮都”等事关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事项作出决议、决定,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编织覆盖城乡的骨干公路网

2002年以前,市内骨干公路尚未完全联网,开车从市区到边远乡镇,最多需耗时2个多小时,且公路多为单一出入口,一旦出现意外,交通就中断。2002年甘横公路一座桥梁损坏,沿线近4万群众饱受了6个月的“断路”之苦。广大群众要求加快公路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2003年1月8日,薛新明等10名人大代表联名向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快全市骨干公路建设的议案》,大会经过审议,作出了《关于加快全市骨干公路建设的决议》。《决议》要求市政府在未来5年内新、改建市通乡二级公路200余公里,形成“七纵五横”的骨干公路网,改造桥梁、涵闸170多座,新建乡通村水泥公路1100公里,实现“村村通”目标。

办理这件历时5年、耗资近10亿元的骨干公路建设议案,对财政并不宽裕的高邮来说,是一场空前的压力和考验。市政府确立了“打通东西,接轨沿江,构建大交通,促进大发展”的战略目标;聘请上海同济大学修编全市骨干公路建设规划;积极向省、扬州市申报项目,争取政策资金扶持……一项举全市之力,编织骨干公路网的宏伟工程全面展开。

为推动《决议》的实施,市人大常委会每年9月都要专题听取并审议市政府落实《决议》的情况汇报,组织市、乡两级代表视察重点公路建设工程,并就《决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4次作出决定。《决议》得到了全市上下的积极响应,广大农民、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一些在外创业成功的人士踊跃捐资,据不完全统计,《决议》实施四年来,全市共收到捐款5000多万元。

2007年1月,市政府书面向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报告《决议》落实情况。经过四年的努力,全市累计完成投资9.5亿元,新建、改建二级公路218.7公里,改造危桥、涵闸176座,新建乡通村水泥公路1133公里,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300公里,一张“七纵五横”覆盖城乡的骨干公路网基本建成,《决议》提出的目标任务提前一年完成。 

用财政“杠杆”促进乡镇共同发展

前几年,我市部分乡镇由于经济发展不快,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刚性支出因素增多,导致财政难以平衡。如何用好财政“杠杆”,促进乡镇经济共同发展?根据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授权,2004年3月22日,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大对乡镇财政扶持力度,逐步调整税收分成比例的议案》,并作出了相应的决定。

市政府按照决定要求,从2004年开始,加大了专项资金投入,先后筹集资金990万元,扶持部分乡镇重大工业项目实施;加强资金调度,加大了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乡镇税收分成比例2个百分点,增加乡镇财政收入,保证了乡镇财政正常运转,促进了乡镇稳定和发展。

2004年11月和2005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两次听取市政府落实决定的情况汇报,督促市政府抓紧制定新一轮乡镇财政体制实施办法。《决定》的实施,调动了各乡镇发展经济、壮大税源的积极性,全市乡镇财政收入从 2003年的3.5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96亿元, 2005年底,高邮市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乘着市歌的翅膀奔小康

高邮,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化先进市,可以而且应该拥有自己的市歌。2005年1月20日,杨杰等11位代表联名向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创作、设立高邮市市歌的议案》,引起了大会主席团的高度重视,大会认为设立高邮市市歌,可以进一步激励凝聚人心,激励斗志,鼓舞士气;可以进一步提升高邮形象,扩大对外影响;可以进一步弘扬先进文化,活跃群众生活,唱响时代最强音。经过全体代表的审议,一致通过了《关于创作、设立高邮市市歌议案的决议》,会议授权市人大常委会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通过法定程序,确定高邮市市歌。

会后,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文化、广电等12个部门组成的市歌创作领导小组,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全方位征求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创作、设立市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在《高邮信息》、“今日高邮”网站上刊登公告,广泛征集歌词,聘请江苏省著名词曲作家组成评审组,进行筛选评审,对入选歌词进行加工、修改,对歌曲反复加工润色、打磨完善。经过6个多月的努力,《高邮之歌》终于出炉。2005年7月28日,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经过认真审议,决定将《高邮之歌》确定为高邮市市歌。

 随后,市政府利用电视大众传媒,开辟电视教唱专栏,组织《高邮之歌》歌咏比赛,全市各级机关、部门、工厂、学校广泛组织传唱,一时间,高邮大地上到处响彻着深情、激越的《高邮之歌》,从市领导到普通市民,从耄耋老人到天真孩童,从城市到农村,所有人都在积极传唱并被其昂扬向上的旋律所震撼和感染,抒发了新时期高邮人民矢志追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豪情。如今,已转化为全市83万人民憧憬未来、追求幸福生活的壮志和巨大精神力量。

让高邮的城市名片更绚丽

 高邮的邮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200多年前,这里就“筑高台、置邮亭”,始建于明洪武8年的盂城驿,是现存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驿站,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夏一邮邑,神州无同类”,高邮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惟一以“邮”命名的城市,也是中华集邮联合会命名的全国惟一县级“集邮之乡”。深厚的邮文化不仅是高邮人民的骄傲,更是对外交往的一张城市名片。

如何进一步将独有的邮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 在第三届中国邮文化节期间,市委审时度势,明确提出把发展邮产业作为 “十一五”期间实施差别化竞争、错位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将高邮打造成全国著名、世界闻名的“东方邮都”。 2006年1月11日,高邮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打造“东方邮都”议案的决议》,成为全市人民的行动纲领,描绘出一幅“东方邮都”壮丽蓝图。

《决议》实施后,市政府迅速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邮产业、打造“东方邮都”的工作意见》,开通“东方邮都”网站,征集“东方邮都”标志,举办邮文化知识竞赛,积极包装项目,组织专题招商活动,启动盂城驿扩容和周边改造工程,新建邮都文化广场, “东方邮都”建设全面展开。2006年2月18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市政府贯彻落实《决议》的情况汇报,督促市政府抓紧整合邮文化资源,并对发展邮产业提出了建设性建议。2006年 5月29日,市人大常委会又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东方邮都”在建项目进行视察。在《决议》的推动下,高邮成功地举办了两届邮文化节,规划建设的邮文化产业园已初具规模,邮文化产业正成为高邮投资的新热点。“东方邮都”作为高邮的城市名片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更加绚丽。

从骨干公路建设到打造“东方邮都”,高邮市第十二届人大及其常委会一次次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将党的主张、人民的意愿变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决定,并监督和支持政府组织实施,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