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打洋工:双墩村人的致富新路

2008-03-27 00:00:00    作者:曹国忠 郭玉梅    来源:今日高邮

双墩村地处送桥镇南首,是湖西四乡镇有名的出国劳务输出村,在送桥是“出国大户”,几年间先后有近百人在国外劳务。全村近1800人,有近半数以上的人在外劳务,其中在科威特、新加坡等地“打洋工”的有30余人。该村谭家组共30户,18户在科威特打工——

日前,送桥镇成校在双墩村农校举办为期一天的出国劳务输出人员培训班,讲解有关出国劳务的工种、待遇、国情、年限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并现场接受培训人员的咨询,当天签约到科威特的就有20人。

选择在双墩村农校举办为期一天的出国劳务输出人员培训班,并非偶然。这个村的部分村民出国务工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了,村中不少村民通过出国务工鼓了口袋,不但盖起了漂亮的小洋楼,手里还有了积蓄。21日,记者慕名来到送桥镇双墩村,亲身感受出国劳务给双墩村人带来的幸福生活。

在送桥镇相关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双墩村村部。村部坐落在村子的中央,硬化水泥路成十字型贯穿村的东南西北中,境内有扬菱公路和环镇路,其中北郊地区是镇级规划的工业园区,东边唐营河、北边向阳河如巨人的两只大手对托村的两边,南高北低,道路交通和水路交通比较发达。行驶在乡间水泥路上,一排排造型新颖、美观大方的小洋楼映入眼帘。双墩村村委会主任谭太白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双墩村的交通方便,外出劳务的人员比较多。尽管村里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但村民手中还是比较有钱的。到科威特、新加坡等地打工人员主要在国外从事瓦木工、钢筋工等工种,一年纯收入可达4万元。这些人干个两三年回来就富裕了。光劳务输出,村里去年的收入就达1500万元。他指着村里一排排漂亮的小洋楼告诉记者,这些房子都是村民出国劳务挣回来的。村里有的村民在国外务工长的已经10余年,短的也有两三年了。

谭太明,今年43岁,是双墩村赫赫有名的出国劳务“明星”。年龄虽不大,却有12年之久的“洋工龄”。从1997年到科威特打工至今,已从一名普通的钢筋工成长成为“掌管”着300名中国民工的项目经理。他不但把自己的亲朋好友带了出去,还把双墩村的不少乡亲乡邻也带了出去。谭太白指着村里一家新盖的小洋楼告诉记者,村民杨立海的家庭一直比较困难,七年前随谭太明到科威特打工后,家里不但盖起了楼房,装潢也是呱呱叫。像杨立海这样靠出国打洋工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数,陈大明、丁玉元、吴久宏等,他们的家人提到谭太明,言语间都充满了感激。记者想找几位村民采访,村主任陪记者在村里逛了几圈,也没找到个闲人。

最近,谭太明又托妻子王桂香在村里招了一批人到科威特打工,不久即将启程。听说谭太明的妻子王桂香正好在家,记者直奔她家。来到一幢老式的小洋楼面前,好客的女主人立即把我们迎了进去。从这幢楼房的外表看不出主人的富裕程度。进了屋才发现屋内与屋外相差甚远,大理石的地面和纯木板的墙裙尽管已略显陈旧,但这样的装潢早在多年前还是挺新潮的,既费钱也费工。一组木沙发配以背投的大彩电,让整个客厅看起来十分气派。女主人王桂香告诉记者,我们今天来得比较巧,平时她一般不怎么在老家,大多数时间住在扬州的房子里。

老公谭太明在科威特打工十余年,王桂香也以探亲的名义到科威特去过两次,一次30天,一次50天。别看她是一个农村妇女,说起科威特的风情那是头头是道。她告诉记者,科威特除了石油、渔业和畜牧业,本地几乎没有什么产品,水果蔬菜很贵,商店里到处是日本的电器产品,而服装玩具等则大多来自中国。当地的女人个个穿着黑色的长袍,头戴黑色的纱巾。而男人则是一身白色长袍,白色头巾。他们带过去的工人都住在统一的出租屋内,除了没有青菜和猪肉吃以外,其他的物品还是十分丰富的。像牙膏、牙刷之类的物品比在国内买还便宜。王桂香还透露,,村里除了她去过科威特以外,谭太阳、谭宝林的妻子也都去过科威特。

当记者问及她有没有在科威特买过什么东西时,她指了指手腕上戴的手表告诉记者,这块手表是老公从科威特带回来的,2万多人民币。随即她把手表摘下来给记者看,原来是欧米茄的,这种国际知名名牌的手表在国内都是限量发行,价格均超万元以上。采访结束后,记者给王桂香拍了一张照片,她看了一下说:“照得像富婆”。记者打趣,不是像富婆,就是富婆!

还有一个多星期,王桂香即将带着刚招的50多名双墩人启程飞往科威特,那是通往幸福生活的致富之路。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