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3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甘垛镇位于我市的东部,与兴化市接壤。在人们眼里,甘垛地势偏僻、经济薄弱,既没有“看点”又没有“卖点”。但百闻不如一见,18日,记者探访甘垛,一个爬坡中的甘垛,建设中的实力甘垛、富裕甘垛、魅力甘垛已凸现在眼前:项目一个接一个、厂房一排连一排;“大海”鸭子呱呱叫、万亩种植出高效;柏林葡萄无公害、绿禾禽蛋滚滚来……甘垛镇党政一班人正带领全镇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开拓进取,他们不论条件、不唯基础,向有限资源要效益,用有限财力办成事。就拿“大海鸭业”项目引进来说,甘垛镇起初并没有现成的载体让项目落户,投资者也没有准备在甘垛投资,但就是这样一个投资3000万元的高效农业项目,最终落户甘垛,首期开发1066亩并投入生产。其中的奥秘又在何处?
引入“大海”——见“风”就是“雨”,无雨“人工”降
甘垛镇大海鸭业示范园,总体规划1500亩,现已开发1066亩并投入生产,农民以流转土地的形式成立了大海鸭业专业合作社并享受保底分红和二次分红。目前示范园饲养蛋鸭25万只,日产蛋2万多斤,亩效益超过6000元。
说起“大海项目”落户甘垛,大海鸭业的副总经理史建平说:“这一项目纯粹是被甘垛抢过来、逼进来的!”原来,2007年5月份的一天,高邮三湖蛋品公司老总高和权同甘垛镇党委书记孙明如在一起吃饭时,无意中说出想投资建一个鸭业基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孙明如端起酒杯来到高和权面前说,祝贺你事业越做越大,但鸭业基地项目必须放在甘垛,否则我同你“翻脸”。第二天,孙明如回镇立即召开会议,统一思想,力争把项目引进来。没过几天,孙明如反过来请高和权吃饭,并对他说,上次吃饭你说的投资鸭业项目,我都为你安排好了,大家都非常欢迎你去投资。高和权先是一愣,但很快反应过来,凭着对孙明如为人的了解,他知道老孙不是在开玩笑。高和权最终被“逼”到谈判桌上,答应把项目投资在甘垛。但1500亩的土地从哪里来?孙明如底气十足地说,只要来投资,镇里就有办法把土地调出来。就这样,2007年6月10日,大海鸭业项目正式签约落户。
孙明如对“大海”项目的引进自有一番理论。他说,甘垛无区位优势,无经济基础,要想发展只有逼着找项目、抢项目,如果慢一拍,大海鸭业项目就不可能落户甘垛。招商引资就要见“风”就是“雨”,这“风”不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而是实实在在的项目信息、投资意向,只有看准了、摸实了,抓住不放,雷厉风行,才能使“风”形成“项目雨”。但“项目雨”高悬空中不降落也不行,否则稍有风吹就会飘移到其他地方去降落,怎么办?那就要实施“人工降雨”法,催它降落。甘垛镇催落项目没有秘密武器,也没有高人之举, “人工降雨法”靠的就是抢先、真情、真心、真诚、感动、服务,使投资者不好意思拒绝,最终使项目落户。正如投资商高和权所言,甘垛使“大海”落户,抢得快,“逼”得巧,他们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诚信待人的真情实意,致富一方的迫切心情,坚定了我的投资信心。现在看来投资对了,我要感谢他们。
“大海”落户甘垛后,镇里成立了专门指挥部,党政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随叫随到,有一段时间书记、镇长轮留在“大海”值班办公,帮助协调方方面面的矛盾。“招前一副脸,落户还是一副脸”,他们让投资商亲身感受到真情、真心、真诚,以此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投资氛围。
流转土地——农民变“股民”,合作走双赢
甘垛镇使用“人工降雨”法,使大海鸭业项目成功落户,但1500亩的鸭业基地用地何处而来?办法只有一个——流转土地。但如何让群众接受流转走合作社的双赢之路,却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甘垛镇农民习惯于稻、麦、棉“老三篇”的种植,现在要农民把自己种的田入股参与分红,群众心里不踏实,怕自己的“饭碗田”丢掉,有的群众有抵触情绪。
为破解这一难题,甘垛镇发动全体镇干、村干,深入农户家中宣传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好处,为群众“洗脑”。
起初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有的群众“水都泼不进”,通过宣传,部分群众虽然认识到发展高效农业的好处,但大家相互观望,谁也不愿第一个“松口”。于是,镇村干部又打起“感情牌”,同群众交流、交心、交友,副镇长徐德爱因起早贪黑多次去农户家做工作,疲劳骑车摔成骨折,但他休息几天后又坚持深入农户继续宣传发动。镇村干部细致忘我的工作精神使群众感受到政府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和平村村民宋成感动地说,干部为致富农民、引进项目都拼命了,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
群众感动了,脑子洗活了,镇里又借势通过算账对比,让群众看到发展高效农业与传统农业所产生的对比效益。他们为群众算了一笔账:以10亩地为一户,正常年景每亩收入800至1000元,10亩地年收入1万元左右,如果以10亩地入股,首先每亩保底分红收入400至600元,10亩地分红收入5000元左右,劳动力剩余了,可以进大海鸭业或其他企业打工拿工资,按每户两个劳动力每年每人打工保守收入1.2万元计算,两人收入2.4万元,再加上土地入股分红5000元,一年收入可达3万元。账一算,群众的心亮了,踏实了。和平村村民赵启明说,一开始,干部同我们说土地流转入股,我们坚决不同意,通过宣传、算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高效农业,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现在只恨入股的土地少了。
经过近两个月的群众发动工作,大海鸭业示范园项目1500亩的土地从群众手中顺利流转了出来,并同家家户户签定了流转合同,签约率100%,无一人上访。2007年10月28日,大海鸭业项目破土动工,11月28日,第一批“鸭宝宝”进园饲养,现在都已羽丰产蛋,日进万宝。
土地是一个敏感问题,也关系到群众的利益。正如7月17日市委书记陈扬在甘垛调研时指出:“要在建设中切实保护群众的利益,要对群众需求的事情设身处地为其解决!”甘垛镇说条件,不具备引进大项目的载体,但他们做成了;论基础,没有快速发展的实力,但他们崛起了,他们树雄心、立大志、谋发展,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乃至奉献。孙明如深有感触地说,甘垛是一个穷乡镇,要发展除了需要胆识、气魄、干劲外,还必须得到群众的支持,引进高效农业项目、土地流转,群众不理解支持,再好的项目也无法落户。我们千万不能光要招商引资的政绩,不顾群众的利益,千万不能让群众的怨气和情绪形成危险的“堰塞湖”,否则再去解决,那就迟了。说到底,群众利益无小事,你把群众利益当回事,群众才会支持你干事、成事!
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使甘垛镇高效规模农业争奇斗艳。2007年全镇流转土地18250亩,涉及农户1666户,分别占承包面积的28%和承包户的19%,建成了大海、宇鑫、柏林、绿禾、健大五个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园,农民收入在原基础上每亩效益提高了3000元,同时还化解了2000多万元的村级债务。穷则思变,甘垛镇正树崛起雄心,立发展大志,卧薪尝胆、负重爬坡。我们相信再过三五年,一个具有实力的甘垛、富裕的甘垛、和谐的甘垛、魅力四射的甘垛将率先领跑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