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6 00:00:00 作者:郭玉梅 来源:今日高邮
30年前,邮城最繁华的地方是中市口;30年后,商业街当数邮城繁华地之一。岁月的年轮让繁华从中市口经府前街一路碾压而过直至商业街,而府前街也在改变中散发出醉人的芬芳。
华灯初上,从东门广场遥望府前街,迷离的路灯向西一直亮至运河堤,街道两边的品牌专卖店里透出的迷人光芒把整条街点缀得分外妖娆。
翻开《高邮市建设志》,记者看到府前街列城市主干道中的第一位。此书记载:府前街始建于明代。西至运河堤,东至东门广场,与环城路、海潮路相连接,全长1265米。明清两代称东段为东门州前大街,西段为西门大街,民国时期改称中正路,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县府街,“文化大革命”时曾命名东方红路,后复命名县府街。1992年2月24日,县府街更名为府前街。
府前街从更名至今,共历经三次大型改造。每一次改造,都是一次脱胎换骨,而三次改造中尤以第一期改造为甚。曾参与府前街一期改造工程规划设计的设计师赵万和告诉记者,1981年,他从南京建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高邮基建局建筑设计室做建筑设计工作。刚上班时,为了摸清高邮城区的基本现状,赵万和经常在闲暇时在城区大街小巷里逛。他说,当时的高邮市区仅有7平方公里,从商业街向东即是郊外,高邮城上最高的楼当数府前街上的中市口百货大楼。
府前街当时特别窄,两边全是低矮的平房。为了改变府前街日趋严重的交通阻塞状况,市政府决定拓宽改造府前街。1993年7月22日,市政府成立府前街改造工程指挥部,时任市长的卜宇任总指挥。8月,府前街第一期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拆迁房屋159户,732间,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1994年12月,府前街第一期(由高邮镇纱厂至市造纸厂)路面拓宽工程竣工。该工程总长330米,宽28.5米,人行道宽北3米,南4米,路面为混凝土结构。府前街一期工程改造完成后,宽敞的路面,沿街新砌的门面房让这条老街焕发着青春,邮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今年67岁的李建龙回忆起府前街一期改造工程仍兴奋不已,他告诉记者:“1987年,高邮有了商业街,府前街改造后两边全是新砌的门面房,几乎可与商业街媲美。更重要的是府前街由原来的10多米宽扩至30米,路宽了,人也好走了,心情自然很爽!”
然而我们很难想象,就是这个民心工程,政府几乎没掏钱,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香港客商姚文俊来实施的。至此,也拉开了高邮城市建设市场化运作的序幕。
正是基于改善城市交通,改善老百姓的出行条件,市委、市政府又分别在1996年和2004年实施了府前街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2003年,市政府从府前街东迁,擂响了城市建设“东扩西进”的战鼓。而伴随着市政府的东迁,城东板块迅速崛起,城区面积已扩大至39.8平方公里。
如果说30年前的府前街是黑白的,那现在的府前街则是变幻的彩色。放眼府前街,赞化学校、实验小学、第一小学、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及社会资源汇聚于此; NIKE、JAKEJONES、鳄鱼、梦特娇、凯撒、金利来、季候风、江南布衣、李宁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服饰无一不汇聚于此;“邮驿之路”城雕还在期待着见证府前街的更多改变和更多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