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三不畏”大作为

2008-08-07 00:00:00    作者:徐生汇    来源:今日高邮

——记“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集体”菱塘广播电视站

7月18日,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受国家人事部、国家广电总局委托,通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信息中心主任、市广电局局长朱震向菱塘回族乡广播电视站颁发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集体奖状、奖牌和奖金。据了解,这次受表彰的126个先进集体中,只有两个来自乡镇站。

菱塘广电站获此殊荣,是何原因?

创业不畏艰    一站全好汉

创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菱塘广电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从事着功能单一的有线广播节目的放大传输。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广电站发展有线电视,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事业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同步长足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和单位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有线电视从无到有直至现在的光缆“村村通”,有线电视信号“组组通”,在网用户4642户,广电站拥有固定资产226万元,年创经营性收入70多万元。

菱塘广电站的发展缘自1994年发展有线电视。在发展有线电视过程中,菱塘广电人历尽了艰辛。

发展之初,建网、发展用户要有资金投入,当时的地方财政无力支持,而广电站也无“隔夜粮”,怎么办?站长和职工反复合计后决定,大家用自家的房产联合担保,从银行借了20万元。

有了启动资金后,该站搞起了MMDS系统,使用户能够看上十多套节目。只三年时间,用户就上千个。1999年该站再次加大投入,实现与市区网的直通,节目数增加一倍,服务和创收能力进一步提高。从2001年起,该站重点开展以建设有线电视光纤网为主的网络升级改造。三年时间投入50万元,现已铺设光缆28.61公里、纤长119.1公里,新设光接收点25个,实现了光缆“村村通”,节目收视容量和质量都大为提高,为承接数据业务、发展数字电视等提供了可靠的网络基础。

宁愿个人吃点亏,也不让广电事业和广电站这个集体的利益受损,这是菱塘广电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平时的工作特别是集中在外施工时,站里十来名职工,无论是年长体衰的,还是站长职工,个个总是不用招呼动员,人人争先恐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自己所担负的任务,承担施工中的重活脏活,从不见有谁推让和退缩。建设、维护有线电视网,立水泥杆自己抬,钢绞线自己拉,铺设电缆光缆自己完成,2001年的国庆节,为抓住水稻收割后好施工机会,全站7名本是行管、后勤、收费等工种人员放弃节日休息时间,与4名外线工一起架设本乡北片五个行政村的光缆。外线人员杆上、空间作业,其他人员则在田间沼泽和田埂圩堤上,为外线人员运送传递施工器件,施放钢绞线和光缆。钢绞线由多股钢丝缠绕而成,随着施放长度的增加其旋劲和阻力越大,施放难度自然增大,正规施工单位一般不再人力施放而用上了专门的机械设备。而菱塘广电站没这条件,只好手拽肩拉做“纤夫”。不少人手皮破了,肩头肿了,都不吭声。就这样,钢绞线、光缆一天天向前延伸,效率是定额的1.5倍左右。连续12天后,长达12.47杆公里的网络终于建成,新增12个光接点。

从今年正月二十八起,该站开建通往骑龙村6个边远“空白组”的网络,15天中,他们连轴转,没有一天在中午12点前吃饭,没有一天中午休息过,没有一天在天黑前收工。15天后,网建成,信号开通,新吸收进网用户就有158个。目睹了这个站这些年这些人这些事的当地干群直竖大拇指,说菱塘广电人个个都是“梁山好汉”。

自己的职工被人称作好汉,站长杨晓勤认为很是贴切。她介绍,外线工薛志斌能吃苦善钻研,重大施工、网络匹配基本是他,前端机房维护是他,就连放大器、供电器的维修,他也成了行家,能文又能武。副站级干部盛维华既做宣传又兼出纳,虽说都是文静活,可每到关键时刻他就闯劲拼劲十足。2003年特大洪涝,他怀揣纸和笔,扛着摄像机,冒着生命危险,22天连续涉水采访,写稿72篇,制作滚动播出自办节目32档,事后发现体重陡减了近十斤。对自己,杨站长仅承认在职工面前比一般女人能吃苦罢了。其实,在这个群体中,她是个当家人,更是各项工作的带头人,难活脏活苦活重活总是抢着干。仅举一例,2006年6月麦子离田,几天后就要栽插水稻秧苗,杨晓勤带上全体职工,决定抓住这几天的间隙,下田立杆架线,解决北岗村首批100多农民的入网问题。高温酷暑,她领着大家每天凌晨4点到工地,中午稍作休息,总是到天黑才收工。几天时间,工程如期拿下,她皮肤晒黑了,人消瘦了,还平添了几分苍老,本来还算白皙的晓琴就这样从“拼命三郎”又成了“非洲大嫂”。

创优不畏难   两手硬发展

有线电视网铺开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入户率,既是现实的效益问题,也是关乎良性运行、保障长远发展的问题。针对用户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困难越来越大的实际,这两年,菱塘广电人采取猛攻用户术。集镇为“用户自然人”保证发展区,农村为“工作自然人”促进发展区,也就是说集镇以用户主动申请为主,农村仍由站上职工动员组织,用户条件成熟一个进网一个,这一战术实施后,去年在规定区域内主动上站申请安装的用户超过百个,节约材料成本费2万多元。今年上半年,前类已发展76户,后类亦有31户。对于地处边远的“空白组”和20户以上的自然村庄,则以“抱团”式发展突进。

为了广播节目有效覆盖,该站按照乡党委政府及老百姓的要求,使其一直稳定发展,让其永不消逝,起与有线电视优势互补作用。2005年,该站争取乡财政投资2.6万多元,实施“调频大喇叭进村、点频小喇叭入户”的创新工程,11个村、场安装起33只调频大喇叭,实现全面覆盖。七十年代初至今,菱塘站一直设有专职采编人员和兼职播音员,自办广播节目,现年均120档、用稿600多篇,《农业科技讲座》、《人口与计划生育》、《健康之声》等栏目因及时、贴近、有效,被乡亲们称为别有滋味的“地方小吃”。1991年,我市遭遇百年未遇的洪涝袭击,该站把广播喇叭架到了抗洪最前沿,堤上采访,腿上写稿,船上播音,发挥了乡镇广播宣传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独特的作用,在斗洪魔、保家园战役中立下了大功。

服务不畏烦   一诺重如山

菱塘广电人一直牢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自2002年乡里开展群众满意站所创建活动起,总是自加压力、自提标准,明确把“服务零距离,满意百分百”作为矢志追赶的目标,尽最大努力为用户服务,让群众高兴、让群众受惠、让群众满意。

该站每年进行一次开门请人“挑刺”活动,找出自己看不到的问题,倾听群众的期盼和要求,并以此调整工作目标。北岗村、张墩自然村地处偏僻,当地群众急切希望通上有线电视,而由于该工程线路远、耗资大等原因,建网计划总是“搁浅”。群众的需求就是广电人的追求。他们想出了三方联手的解决办法,一是在乡党委、乡政府支持下,向省相关部门争取无偿补助资金,二是争取这两个村委会的支持,三是争取用户的投入。几经奔波、几经周折、几经努力,工程所需的14万多元终于筹集。2005年6月,北岗村首期近百户农民率先实现夙愿。2006年5月,他们为张墩自然村50多户农民安装有线电视。2006年下半年,该站制定用二到三年时间使全乡有线电视入户率提高到85%”的目标要求,现在,全乡11个村、场有线电视入户率都在85%以上。

在抓发展用户和实施网络标准化整治的同时,该站公开承诺信号障碍四小时内维修制。接到用户报修电话,在无特殊情况的条件下,四个小时内赶到现场修复。2003年除夕,风雪交加,龚家村广播电视信号突然出了问题。接报后,员工小薛和小缪不顾道路泥泞,一口气赶到了好几里外的现场。紧接着,肩扛竹梯,爬上又爬下,对1公里的杆线逐杆检查,逐段测量,当他们找出病因并解决、使全村100户信号恢复时,已是晚上8点。去年“7.3”特大龙卷风灾,全乡4000多户有线电视用户信号中断,广电人第一时间赶赴这些地方,锯倒树、换杆线、找故障,全然不顾白天高温和晚间蚊虫的叮咬,配合市局技术人员于当天凌晨一点多从田边找到故障并临时接通。为了第二天更为繁重的任务,员工们睡了仅四个小时的囫囵觉。天一亮,又马不停蹄,于午时抢通了主干线,拿出了佟桥村的恢复方案。尔后的两天半时间,大家都是每天12小时以上连轴转工作,尽最大可能为受灾用户恢复信号,7日中午佟桥村100多用户中的70户又看到了有线电视。

付出就有回报。“群众满意基层站所”评议活动开展以来,乡里五年,干群们连续五年给广电站满分,市里已两次,菱塘广电站每次都榜上有名。过去的岁月,菱塘广电站多次受我市、扬州及省广电部门的表彰,是扬州市的“文明单位”和群众满意站(所)创建先进单位。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