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宝塔人生活节节高

2008-09-12 00:00:00    作者:梁同全 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日前,市、高邮镇关工委在高邮镇宝塔村召开《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老少齐赞家乡巨变》座谈会。村党支部副书记唐长来在谈到家乡巨变时,感受最深的是:三十年,让宝塔村实现了农村城市化,让宝塔人过上了“吃讲营养、穿着时尚、住房宽敞、用具高档、乐有音像、行靠车辆、钱存银行”的好日子。唐支书的发言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畅谈中,大家都以生动的事实,翔实的史料,叙述了个人家庭和村里的变化。

年逾花甲的老党员、曾当过多年村会计的张金龙还捧出1978年和2007年两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回忆对比,有力地见证了三十年大改革、大发展的历史进程。张金龙说,在“以粮为纲、单一经营”的年代,全村480多户人家全部捆在农业生产上,眼睛一睁,忙到点灯,忙来忙去还是过着“用钱靠贷款,肚皮填不满”的穷日子。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集体统一经营改为以户分散经营,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农业年年增产增收,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宝塔村的城郊优势得到显现,宝塔村变成了人们向往的一块宝地,城里人及其他乡镇的“外来户”也纷纷落户宝塔。到2007年,全村迁入外来户达410多户,迁入人口1500多人,再加上开发商在宝塔大力发展房地产业,使宝塔村同城区融为一体,宝塔人结束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历史,纷纷走上了进厂做工、经商赚钱的致富道路。 早年离家定居上海的郭老先生回到镇里,已找不到往日宝塔村庄的踪迹。

张金龙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以前村组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里办事用钱都由群众负担。1978年,全村仅有耕牛、耕作机械等集体资产35万元。改革开放30年以来,村办企业快速发展,不仅富了家家户户,集体家底也日渐殷实起来,到2008年,村组固定资产达3261万元,是1978年的98倍,近几年投入兴建小学教学楼和村建办公楼的资金就达700多万元。

年近70岁的王成老人激动地说,原来全村15个大小不一的自然村庄,都是畜禽散养、厕所露天、垃圾乱丢、杂草丛生,尤其是村中心那条1000多米的万金河,每到夏天,臭味、苍蝇、蚊虫让人恶心。现如今,15个自然村庄与城区6条宽阔、整洁的街道连成一片,淮江公路、屏淮路贯穿南北,4条水泥大路横穿东西,直通城区。万金河两旁花树葱茂,车水马龙,每到夜晚,更是灯火辉煌,小桥流水,景色迷人。

在宝塔村部,一份资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宝塔村群众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50元上升到现在的9290元,增长了62倍;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15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50平方米,大部分住户还把庭院辅助用房出租,每户年租金都上万元;全村现有600多户,光小轿车就有上百辆,走进家家户户,高档家具、电器应有尽有,不少农户为收集致富信息,还用上了电脑,做起了网上交易。

30年前,宝塔村是典型的文盲村,有个生产队在40多户中找不到一个能当会计的。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党支部狠抓扫盲工作,强化基础教育,如今全村成年人中无一文盲。在宝塔村的辖区内拥有市一中、北小分校和宝塔幼儿园三所规模学校,成了全市育人的摇篮和基地。

城乡一体化,“宝塔”节节高,如今,宝塔村已从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市首富村、小康村,成为人们向往的乐土。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