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生态高邮建设大会描绘未来三五年生态蓝图

2008-09-20 00:00:00    作者:郭玉梅/文 王林山/摄    来源:今日高邮

市财政从今年起三年内筹集1000万元,用作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以奖代补、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国家生态市的工作经费

到2012年,把高邮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加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生态文化不断繁荣的国家生态市

 

19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生态高邮建设大会,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目标,实施环保优先战略,加快生态高邮建设,推动高邮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陈扬、范天恩、朱德辉、倪文才、张安龙、陈亮等在邮的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会议。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少华主持会议。

市委书记陈扬在会上指出,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加快建设生态高邮,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市实施新一轮追赶跨越发展战略、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新高邮,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快生态高邮建设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高邮”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陈扬说,我市生态高邮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协调;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主要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主要动力,以标本兼治为主要内容,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优化增长和生态环境优化改善协调推进;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共同发展,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时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城乡联动、齐抓共管的原则。

陈扬强调,今后三五年,是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新高邮的关键时期,也是生态高邮建设的重要阶段。加快推进生态高邮建设、创建国家生态市,既要按照规划整体推进,更要扭住重点务求突破,重点组织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工程、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城乡绿化建设工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农村生态保护工程、生态创建工程、循环经济建设工程、环保能力建设工程、生态文化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狠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狠抓突出环境问题整治,狠抓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狠抓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同时将加大对生态高邮建设的投入,市财政从今年起三年内筹集1000万元,主要用作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以奖代补、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国家生态市的工作经费。

陈扬最后指出,建设生态高邮、争创国家生态市,事关我市追赶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大局。全市各级党政组织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生态高邮建设的重要性,自觉增强紧迫感,切实把生态高邮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严格执法、强化管理,着力抓紧抓好,务求取得突破,务必抓出成效。

市长范天恩对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范天恩说,生态市创建是生态高邮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全市上下要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创建国家生态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明确重点,突出重点,全面扎实推进生态高邮建设;要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范天恩指出,生态高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生态高邮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十大工程,到2010年,全市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考核指标要求,到2012年,把高邮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加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生态文化不断繁荣的国家生态市,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和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范天恩强调,围绕上述目标,全市上下要强势推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不断建立健全综合决策机制、宣传引导机制、协力推进机制、政策扶持机制、督查考核机制,扎实推进生态高邮建设,为早日建成国家生态市和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新高邮做出积极的贡献。

会上,市环保局、水务局和菱塘回族乡、卸甲镇负责同志分别作表态发言。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