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百姓吃上洋水果

2008-11-12 00:00:00    作者:张晓晖    来源:今日高邮

“现在讲究的是要吃好、吃出档次和健康。除了一日三餐,水果是必不可少的,早晚吃点水果可抗衰老……”2日,在市区某大型超市,市民符女士推着购物车在水果柜台前,边选购边向记者介绍,“这个季节吃柚子可防干燥,猕猴桃可以益智。”很快,她便满意地挑好了一大包水果。

“现在真是方便,我们高邮人都能随时吃到各地的新鲜水果。” 符女士谈及近三十年来高邮城水果品种发生的变化感叹不已,“我们小时侯很少有水果吃,一直到参加工作也很少买水果吃。”

符女士老家在八桥农村。据她回忆,在上世纪70年代,她父母在田里种了西瓜,家里还有两棵梨树和一棵枇杷树,可到了水果成熟的季节,除了留一些给孩子、老人,其它都拿到城里卖钱。而因为舍不得吃,母亲常常把水果放在篮子里,然后挂在高高的屋檐下,往往等到水果快要干坏时,他们才能吃上。

上世纪80年代,符女士到高邮城工作,此时家里经济条件已有所好转,但偶尔买次水果尝尝也算是一件奢侈的事,不过在她记忆中商店里似乎也没什么水果卖。

“因为当时交通不发达,高邮城只有中市口、北海有水果店,而且品种少,价格也很高,水果店里除了苹果、桔子,香蕉都很少看到。” 符女士说,“最多的就是吃点西瓜、梨子、桔子。”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切发生了变化,庞大的水果‘军团’涌进市场。”符女士说,“以前基本没见过的菠萝、芒果等热带水果,在水果店也随处可见了。” 

“现在水果品种真是琳琅满目,不但有中国地产的,还有许多从国外空运来的,并且同一种水果也有许多不同的品种,可供不同口味人挑选。”水果专柜的销售员介绍道。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事水果经营二十多年的朱大妈感受更深:“这变化真是太大了。”由于大儿子残疾,1983年朱大妈生了小二子后,想到老公身体不好,两个孩子负担又重。勤劳的朱大妈便想办法“下海”。由于资金有限,朱大妈只能每天挑着担子到瓜果市场批发水果,走家窜户做起了水果生意。

“苦倒不怕,就怕水果卖不掉。”说到这,朱大妈眼睛有点发红,“那时,普通高邮百姓生活只能是温饱,工资一半吃饭,一半要抚养上人,除了探亲友、看病人,送上几斤苹果,拎上一把香蕉。很少有人自家买水果吃。有时一天下来,一担苹果卖不出几斤。”

“到了90年代情况就好多了。”朱大妈笑道,“人们生活水平开始提高,外来的水果品种也多了,担子不够放,我就买了辆板车卖水果,再后来,我开了这家小店。”记者看到,朱大妈的水果店里,除了人们熟悉的苹果、桔子等,还有火龙果、人参果、山荔枝、杨桃、山竹、芒果、香梨等不少“洋水果”。

“这些都是空运来的。”朱大妈骄傲地告诉记者,“现在老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各个季节的水果,都是改革开放好。”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