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9 00:00:00 作者:唐以军 殷朝刚 韩粉琴 来源:今日高 邮
——追赶发展看溧阳(旅游篇)
说起溧阳,人们自然会想起因“水甜、茶香、鱼头鲜”这三绝而遐迩闻名的天目湖。日前,我市新闻采访团踏上这座绿色生态家园,真切感受到溧阳以大手笔、大气魄轰轰烈烈发展旅游业的浓烈氛围。
从沙河水库和鱼头破题
溧阳在我省南部,紧靠浙江、安徽,三面环山,地形起伏,河网密布,湖泊和水库众多。这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溧阳人的宝贵财富。然而,天然的财富资源并不能自动生成真金白银,它需要智慧和勤奋来开掘。
溧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开国给记者讲述了天目湖的由来。溧阳本来没有天目湖,只有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两个人工水库——沙河水库、大溪水库。当时市里在沙河水库旁修建了一个政府招待所,市里来客人了,都由水库招待所接待。有一次,一位客人提出弄条船去水库看看。准备好船后,客人泛舟水库,看杨柳依依,赏碧水青山,品幽香绿茶,最后吃了从水库捕起的鳙鱼煨制的砂锅鱼头。这一游一吃,让客人赞不绝口。以后只要有客人来,水库招待所都让客人泛舟水库品尝鱼头。谁知,这渐渐地在大江南北传播开来。
鱼头现象”引起了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溧阳能不能从沙河水库和鱼头破题,开发以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业呢?于是他们请来一批专家学者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同志进行实地调研,最后开了一个沙河水库旅游开发的研讨会,还给沙河水库起了个很好听又便于推介的名字——天目湖。
在此基础上,溧阳人针对现代人求新求变的特点,舍得下大本钱,精心谋划,全方位出击,用传统和现代的综合营销方式占据宣传高地。他们请来世界知名策划大家精心谋划,通过举办溧阳国际茶叶节、美食节和天目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大造声势,提高溧阳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并通过举办大型的文体活动,通过广播 、电视、网络、户外广告等,形成密集的信息轰炸,使每一个人熟知并向往溧阳,同时与省内外报刊合作,请诗人、作家、画家、摄影家前来创作反映溧阳风情的作品,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恒久影响。通过“乡情和政策鼓励溧阳籍雄厚的产业资本返乡投资旅游,打造具有文化品质的重量级旅游产品”做法,引来更多的民资参与。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十思园占地2万亩,庄园的主人沈祖富是靠安装发家的,听说家乡鼓励兴办旅游业,沈祖富一次性花租金1.7亿元租下2万亩山坡30年的经营权,又投入3亿多元建起庞大的农业庄园。记者在庄园里看到,园内亭台楼阁,果树吐绿,有吃有住有玩,旅游要素一应俱全。据不完全统计,溧阳所有景区、景点、污水处理、道路交通、商品住宅、度假村、酒店等旅游建设虽投资达270亿元,但其中90%来自溧阳本土的产业资本。据江苏天目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史耀锋介绍,每年溧阳市用于天目湖旅游项目的推介宣传费用近3000万。溧阳还加大了对景区的投入,一个南山竹海景区前期投入就1.5亿,投资3亿元的天目湖温泉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去年,溧阳市在建续建旅游项目16个,总投资55.28亿元,当年就完成投资11个亿。
从“沙河水库和鱼头”破题,今天的溧阳已从当年旅游空白县一跃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全市已有国家4A级景区2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家,旅行社12家,星级饭店18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3家。全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近1.2万人。去年共接待游客52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亿元,占溧阳市GDP的26.8%。
六届政府一以贯之的追求
为什么溧阳能够用不到17年的时间将一个“老区、山区、穷区”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将一个再普通、再平常不过的水库和一座座毫不起眼的荒山秃岭打造成国家4A级风景区,使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溧阳采访时,记者找到了答案。
溧阳旅游发展到今天,一共经历了六届政府,规划面积从一期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三期的32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景区由小到大,旅游由大到强,三期规划,六届政府,变的是顺势而为的规划面积,不变的是溧阳党政领导人服从真理科学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矢志不渝发展旅游、造福一方的共同理想。
说到三期规划、六届政府的话题,溧阳市委宣传部的同志给记者一份溧阳市委书记韩立明在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一些人眼中,旅游业与工业经济相比,经济块头偏小,投资回报期长,利润率也不高。作为5年一届任期的政府,如果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政绩,发展旅游业并不是一条捷径。但是,代表溧阳人民利益的政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有短期行为。溧阳的山水资源和大气环境,包括人民的宜居环境,都不允许再承担过重的能耗负荷,这是我们没有丝毫动摇发展旅游的根本原因,也是六届政府承上启下,紧抓旅游不放,并全力做大做强的最终答案。
没有环境,就没有旅游。在溧阳,只要是妨碍旅游观瞻,影响人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利益再大,一个不要。去年6月,美国有一个投资总额达十几亿人民币的发电项目准备落户溧阳,但因高能耗、高噪音、高污染而被一票否决。他们在景区景点内,淘汰落后的、影响大气环境的交通工具;在景区景点周边,实行综合整治,保证湖水质量。一些地产项目因临湖太近、建筑密集而破坏了水线和天际线,与绵延逶迤的青山绿水很不协调,溧阳市尊重社会呼声,与开发商坦诚沟通,交换意见,把距湖面300米内的土地全部高价回购,拆除相关建筑,还房于湖,还地于湖。
饱尝旅游业的甜蜜
溧阳人为旅游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尝到了旅游带来的甜蜜。
溧阳市旅游局副局长朱红心自豪地介绍,溧阳旅游业的产业联通功能,可以用“串一接二又连三”来形容和概括,它从第一产业一直延伸至第二、第三产业,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互为促进、创造财富的产业链。而今,溧阳旅游业实现爆炸性扩张,全市景区景点达13个,酒店、度假村110个,农业庄园225个……串连在旅游产业链条上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印刷、电信、广告等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溧阳的旅游业吸纳了一大批旅游从业者,孵化出一大批乡土富翁,解决了民生为本的首要问题。
溧阳人还把旅游产品全部贴上了“天目湖牌”商标。2007年底,国家工商部门允许准入的34个产品门类和11个服务业门类中,天目湖品牌的一百多个产品中全部注册,涵盖全市所有产业。为了满足全国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溧阳土特产品的销售量,溧阳把专营天目湖牌农副产品的近600家连锁店开到了北京、上海、天津、大连等全国大中城市,使全市262种绿色和有机食品像快件一样进入迅捷广阔的销售通道。溧阳市委宣传部负责外宣工作的同志介绍说,现在溧阳的天目湖品牌的经济意义不仅仅表现在鱼头、景区等单个产品上,而是全覆盖产自溧阳、售自溧阳,甚至是路过溧阳的农业和工业产品。“天目湖”品牌这一响亮的金字招牌,成为溧阳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就在天目湖和南山竹海两个国家4A级风景区蒸蒸日上的时候,溧阳市又把发展旅游的视角开始向农业、农民和农村延伸,借助旅游的力量走农旅联合之路。在充分利用农产品生产专业村、专业园已成气候的条件基础上,旅游部门按照旅游相关要素的要求,统一筛选,把54个农庄列入新的旅游规划,把9个条件相对成熟的园区编入全市的旅游路线,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来培养。交通部门在进出溧阳的道口进行绿色对接,迅速开通进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班车。金融部门降低门槛,为农业庄园放贷上亿元。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为具备条件的农家餐饮业主发放营业执照……溧阳旅游业的崛起,改善了溧阳市的经济结构,提高了经济质量,实现了速度、效益、质量和规模的四统一。全市GDP从1992年的1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20.03亿元,完成财政收入54.07亿元,其中一般性预算收入19.62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51元。全市医疗、养老、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达100%,困难救助实行城乡全覆盖。全面实现小康已成为溧阳人民幸福的昨天,基本实现现代化即将成为溧阳人民更加美好的明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