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3 00:00:00 作者:郭玉梅 来源:今日高 邮
12日,省科技厅在邮召开研讨会,对“江淮流域稻作农业技术,文化形成与发展及其展示研究”项目进行中期评估,并研讨在我市建立中国稻米文化博物馆的可行性。扬州市副市长、高邮市委书记陈扬及我市领导倪文才、张少华、薛晓寒、钱富强、肖伯群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上,陈扬在会上致辞,他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与会领导、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我市历史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陈扬说,高邮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魅力古城、是座适宜人居的滨湖生态名城,也是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工商新城,高邮的历史文化与绿色生态、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陈扬指出,龙虬庄遗址是高邮的文明之源,代表着江淮地区东部的史前文化。特别是龙虬庄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是首次发现且迄今仍是惟一的人工驯化水稻品种的珍贵实物遗存,对研究古生态环境、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邮的稻作农业至今仍位于全国最先进的行列,在高邮研究稻米文化意义重大。
陈扬强调,“江淮流域稻作农业技术,文化形成与发展及其展示研究”项目是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此次在邮召开研讨会,这不仅是高邮文物保护与开发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稻米文化研究的一件大事。他希望与会专家多出发展良策,多提宝贵意见,促进项目的早日实施到位,为中国稻米文化研究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龙虬庄先民的稻作文化与饮食文化,稻种起源与演化研究,从龙虬庄遗址看我国稻作技术的发展,江淮流域稻米加工与储藏技术的演化与发展,龙虬庄遗址稻米文化博物馆展示规划概念探讨等课题交流了研究成果,并形成了“江淮流域稻作农业技术,文化形成与发展”中期评估意见和展示方案论证意见,为在龙虬庄遗址兴建“中国稻米文化博物馆”打下了基础。
据悉,龙虬庄遗址考古发掘中最为珍贵的发现是4000多粒炭化稻米,经鉴定确认为亚种类型粳稻,且时间跨度为我国稻作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1500年,记录了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变的驯化过程,这一发现将江淮文明推向了7000年前,也将中国史前的水稻栽培区从长江以南划到了淮河以南,不仅填补了中国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也对研究这一地区的古生态环境、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会期间,专家学者们还参观了龙虬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