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大棚里的“艳阳”

2009-05-17 00:00:00    作者:郭玉梅    来源:今日高 邮

谈及汤庄,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工业,但近年来该镇高效农业的发展也令人刮目相看,以艳阳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汤庄高效农业创业园发展态势喜人。15日,记者走进园区,看到了一张张喜盈盈的笑脸,一株株西红柿上挂着沉甸甸的果实——

当天中午,汤庄高效农业创业园区北部生活房内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几个种植大户正在屋内聚餐。约3平米的生活用房内,凌乱地堆着一些农具,王玉利、韩朝锦、何相勤、林增爱、陈兆友、陈广玉、陆飞几个人或高或矮地围坐在小木桌旁,就着酸菜鱼、青菜牛肉、鱼香肉丝、红烧鱼等七八个菜,酣畅地大碗喝酒,兴奋地大声谈论,个个黝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后的喜悦。韩朝锦端起碗站起来说:“这季的西红柿效益不错,我敬大家,预祝我们明年还有好收成......”

喜悦不仅写在聚餐的几个大户的脸上,更写在汤庄农业创业园内每一个农户的脸上。汤庄农业创业园始建于2007年底,已从最初的50亩发展到1200亩,种植户由6户增加到56户,王玉利一人栽植面积达60亩,是名副其实的大户,在园区内被尊称为“王总”。当天就是“王总”做东。

“壮大集体收入,村民还有活干”

15日上午近11点钟,驶进位于汤庄镇韩王村的高效农业创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白茫茫的钢架大棚,透过每个大棚敞开的小门,西红柿、西瓜、土豆等蔬菜长势正旺,到处生机盎然,其中尤以西红柿居多,种植面积达500亩以上。眼下正是西红柿成熟的季节,大棚里一株株西红柿上挂着沉甸甸的果实,把枝干都压弯了腰。来自城区瓜果批发市场的刘定芝正在地头上收购西红柿。他坐在一个塑料框上,戴着手套,右手拿着钳子,面前是一堆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西红柿。

他低着头专心筛选,余富村8组和3组的生产队长沈玉铭和沈宏林也蹲在旁边协助他,把光泽度好、个大的一个个整齐地放在框中。

在他们挑拣的过程中,不时有妇女拎着塑料桶、男子挑着担子将新鲜的西红柿一股脑儿全倒在地上。从桶中滚出来的一个个透着红的西红柿,仿佛是一张张笑脸。刘定芝一边娴熟地挑拣着,一边告诉记者,他几乎每天都来汤庄收购西红柿,每次约3000公斤不等,城区水果摊上卖的西红柿基本都是从他那儿贩的。蹲在旁边的沈玉铭高兴地告诉记者:“刘老板可是我们的长期客户,我们种的西红柿全都卖给他。”“这是你家种的吗?”“不是,是我们余富村集体承包的,我和沈宏林是村里派来负责管理生产和销售的。”“村里承包了多少亩?”“20亩。”“今年的收成怎样?”“不错,今年第一年种,收成还算理想,一亩的收入可以达到万元,比单纯种田强10倍。”沈玉铭还告诉记者,20亩田的收入算是集体收入,并且还雇了一个长年工,每月600元。忙的时候就雇一些临时工,一天25元,村里的妇女都抢着来。

看着几个来做工的妇女来来回回地跑着,记者走进她们工作的一个大棚,数了一下里面共有6个妇女,个个弯着腰提着桶,动作麻利地在一株株西红柿上翻来翻去,找寻有点透红的果子。唐苏乡今年62岁,家里种着9亩田,闲暇的时候就在村里的大棚里打工,一年能挣个5000元。她说,她们这么大个年龄,出去打工也没有人要,镇里搞这个园区,村里集体承包,不但增加了集体收入,她们还有活干,真的很满足。

“收租种植两不误,让人特羡慕”

采访的过程中,无论是种植户还是打工的农户,言语之间都透露着无法掩饰的喜悦,对镇党委政府投资创建高效农业创业园充满了感激。何相勤是韩王村二组的组长,家里的10亩地流转给园区后,他承包了5个大棚种植西红柿。截至目前,5个大棚的西红柿已经卖了4万多元。因为喝了点酒的缘故,他黝黑的脸庞泛着红光,看起来十分兴奋,常常不问自答。何相勤透露,他妻子在村办企业上班,一年收入一万六千多元;家里10亩土地流转给园区,每年的租金是5000元;5亩大棚再收入4万元左右,加之他还有点工资,家中一年的收入达6万元以上。他感慨地说:“没想到第一年种植西红柿的效益这么好,组里的不少村民特羡慕!”

汤庄高效农业创业园的土地全是韩王村二组流转出来的,但这个组仅有8户入园租种。不少村民看到何相勤等人一边拿着土地租金,一边入园种植西红柿,收入可观,好不羡慕,纷纷想加入这个行列,但苦于“僧多粥少”。为此,村民主动要求把组里仅剩的100多亩地流转给园区。陪同采访的汤庄镇副镇长王正玉介绍,按照园区的总体规划,实现东扩、南进、北延,继续推行有条件的农户自搭钢架大棚,没有条件的农户采取由政府搭建、农户租赁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力争到今年底再新建钢架大棚1000亩,真正做到政府搭台,群众唱戏,让本地群众得实惠,致富一方百姓。

“因为赚到钱,即使再苦也想种”

汤庄高效农业创业园创建后,还相继成立了汤庄镇艳阳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和汤庄蔬果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园区规模小的时候进园农户担心销售,现在产销两旺的好态势让人喜上眉梢。

看着园区内来回穿梭的卡车,来自扬州、泰州、兴化、宝应等地的商贩均慕名而来,西红柿供不应求。王玉利告诉记者,13号和14号两天接到好几个电话要货,却没有。王玉利是名副其实的大户,光西红柿就种了20多亩,西瓜、刀豆、黄豆、韭菜、大椒等均有所涉及。问及今年的效益,他谦虚地说:“今年的效益不如陆飞。原因是面积大,管理上有所欠缺。”

陆飞是这个园区56户中惟一的外地人。2006年,他和妻子经人介绍,从连云港来到汤庄租种了100多亩地,去年在汤庄高效农业创业园内承包了10亩大棚种植西红柿。说到今年的收成,这个腼腆的汉子喜笑颜开:“到现在已经卖了8万多元,剔除先期投入的6万多元,已经开始赚钱。”“我是多亏了王玉利和陈朝锦啊,他俩不但介绍我进来种植,还教我技术,真是亏了他俩!”陆飞还告诉记者,以前种100多亩田一年也就赚个三四万元,现在种10亩大棚一年纯收入近10万,效益实在可观。陆飞说话的时候,记者注意到他的手,黑而粗糙,秃秃的指甲内塞着泥土,手背上到处可见蜕皮,每个手指关节部位的褶皱颜色很深,仿佛泥土钻进了皮肤里,让人感到其中的苦。事实的确如此,由于种植大棚,陆飞的体重已经从156斤下降至140斤。他妻子在旁边插话说:“搞大棚非常辛苦,一年到头不能休息,就连大年初一都要下地干活,很多事必须自己亲历亲为。”“既然这么苦,为什么还要种?”“因为能赚到钱。”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每一位种植户的心声,农民依靠着赖以生存的土地创造出超乎想象的价值,喜不自禁,喜从心生,正如陆飞所言:“赚到钱,吃再多的苦也想种!”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