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7 00:00:00 作者:郭玉梅 来源:今日高 邮
——我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民生篇
眼下正值夏收季节,往年因焚烧秸秆而狼烟四起的现象不见了,明净的蓝天上白云朵朵,空气清新,环境怡人,赞誉不绝于耳。每晚都在蝶园市民广场散步的市民张锦玲兴奋地说:“以往每到高考时节,农民焚烧秸秆让整个高邮城烟雾弥漫,眼睛都睁不开。影响我们不谈,更影响考生的复习和发挥。今年政府全面发动、全员参与禁烧工作,不但让秸秆得以利用,还保护了生态环境,真是件大好事。”郭集镇德华村、邵庄村的村民最近也十分开心,村里的朱墩桥、平安桥这两座危桥如今修建一新,村民们过桥时再也不用心惊胆战了,如今这两座桥被当地村民称为“连心桥”。
这些都是我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民办实事得民心的生动缩影。我市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一个个惠民举措架设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连心桥”,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打响打赢农村扶贫“攻坚战”
我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边学边改边提高,将活动中征求到的关于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认真梳理,研究对策,并作为当前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实施农村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为农服务工程、农村文化工程、农村环境工程、脱贫攻坚工程等“六大工程”,落实了今年农村办实事项目33件,同时制定了2009年脱贫工作计划,并明确了“贫困户不脱贫,结对单位不脱钩”的工作要求。我市排查出有劳动能力的5004户农村贫困户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组织全市机关党员干部与之结对,同时还组织了30个市级机关部门、20个非公企业、10个经济强村挂钩帮扶60个经济薄弱村,从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力争通过努力,至2010年底,农村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500元,经济薄弱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
八桥光明化工厂结对金港村,投入99.5万元,帮助该村修缮了排涝系统,新建了村部,并投资兴建了金港村千亩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金港村千亩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的建成,不但使广大金港村农民离土不离村、坐收土地租金,还可就近进园打工、增收致富。
市环保局在帮扶中,积极为结对单位办实事,以造血为主、输血为辅,指导结对的龙虬镇张轩村认真制定脱贫工作计划,分解落实脱贫项目,并落实了3万元补助资金作为项目启动资金。目前,结对帮扶工作已经有了明显进展,帮扶单位共投入资金60多万元,为经济薄弱村在基础设施、发展项目等方面提供支持,80%以上的结对贫困户已落实了脱贫项目。
城乡保障一体化爱民惠民
“5.19”大型慈善晚会现场,到处涌动着爱的暖流。凌芳、张莉华、周冬梅、陈威、尹乃山等人分别接受了市领导的现场捐赠。长期关注我市慈善事业的高邮籍在外成功人士朱林派专人送来50万元的善款。截至5月底,我市已募集善款近400多万,为下一步“十大慈善救助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为老百姓办实事、让老百姓得实惠是我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终极目标。长期以来,我市农村医疗救助职能归口民政部门,城市医疗救助归口社保部门,政出多门、标准不一,资金、人力、技术等救助资源不能有效衔接。为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我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全面整合城乡医疗救助资源,由民政局统一扎口统一管理,有效解决了医疗救助的“脱节”问题。市劳动保障部门则重点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构建城乡一体化医保体系、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在连续两次调整农村养老保险待遇的基础上,前不久,我市第三次调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享受待遇调整的对象共有2856人,月增资最高达100元。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征缴范围至各乡镇,适当调高报销比例,封顶线由2万元上调至7万元,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与缴费年限挂钩机制,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销标准,并适当扩大特殊病种范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筹资模式,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社会化发放。从2007年开始,市政府投入100多万元连续三年调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待遇,参保农民从中得到了更多实惠。今年以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3889人,征收基金817万元。
我市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在爱民惠民上实现新跨越。目前,我市已办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免费培训3500人次,解决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1万多人;解决了城乡医疗大病救助问题,提高大病救助标准,用于大病救助资金总额由上年的9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264万元,可惠及600多名重大患病者;提高了农村集中供养五保户标准,由原来的每人2400元/年增加到3100元/年,以改善2000多名集中供养五保户的生活水平;全市9101户、15733名低保户、4100多名五保户由政府买单,全部参加新农村医疗合作保险。
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谐家园
作为今年市委市政府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的南海小区整治工程于日前顺利竣工。家住南海44栋401的殷作礼大爷每天闲来无事就喜欢在家门口摆张藤椅,一张报纸一杯茶,悠然自得。他乐呵呵地说:“一瞧见新铺的水泥路面,还有新铺的下水管道,我就打心里舒服,连续几场大雨,地面一点积水都没有,再也不用遭罪啦。”
今年以来,我市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入850万元整治南海小区,改善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深得民心。现在漫步在整治一新的南海小区内,新摊铺的沥青路面、新植补的绿化等让人赏心悦目。
南海小区居民的喜悦之情同样荡漾在高邮镇、卸甲镇、龙虬镇、三垛镇的老百姓心中,因为他们喝上了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卸甲镇龙奔村村民陈文兰激动地说:“活到65岁喝到这么放心的水,一直甜到心里头。”据了解,今年我市启动了城郊区域供水工程,范围为高邮镇、卸甲镇、龙虬镇、三垛镇、车逻镇、马棚镇及开发区、城南经济新区等周边6个乡镇和2个园区,受益总人口21.05万人,工程总投资约5400万元,分三期实施,首期已经竣工通水。
从南海小区的整治到区域供水工程的实施都是我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当中为民办实事的一个个生动实践。我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同时,时刻把惠民作为工作的立脚点,大力推进改善民生工程,连续三年以市委1号文件形式出台了为民办实事项目,着重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特殊困难,努力让他们分享高邮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共享和谐社会的好光景。这几年,全市共投入改善民生资金达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