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9 00:00:00 作者:郭玉梅 文/摄 来源:今日高 邮
—记我市政产学研上海行
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区,是高新技术的最前沿阵地,加快与在沪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是我市众多企业家的梦想。24日至26日,我市近百名企业家在市委书记陈扬、市长夏正祥的带领下,走进上海6所高校、院所,攀高亲,找技术,找成果,找人才,产学研之风正从东方扑来。
欣喜,触及高科技前沿
此次政产学研上海行是继今年3月南京行之后又一次科技之旅、联合之行。近百名企业家走访了复旦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他们除了解到这几所高校、院所的最新科研成果外,还有幸参观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亲眼目睹高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走进上海电缆研究所的电线电缆科技博物馆,门厅处一棵高大的“电线电缆树”电光闪闪,大家争相与之合影。博物馆内400多种电线电缆展品让30多位电线电缆行业的企业家们目不暇接,磁悬浮电缆、铝合金绞线等代表未来行业发展走向的高端产品更让他们大开眼界。他们激动地说,看到这些高端的产品,才发现我们产品自身的差距。市委、市政府组织的这次政产学研活动不但让我们大开眼界,更拓宽了我们的思路,让我们意识到科技创新对一个企业未来生存的重要性,科技含量对产品本身的重要性。看到500KV超高压电缆陈列在展柜内,曙光公司董事长郑连元十分兴奋,站在展柜前久久不肯离去。他告诉记者,曙光公司的500KV超高压电线电缆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力争7月底试运行生产。届时高科技含量的电缆将助曙光公司再攀高峰,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
电线电缆科技博物馆内的各种电缆让电线电缆行业的企业家们大开眼界,而上海交通大学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内的太阳能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多辆汽车,以及投资近2亿元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海洋深水试验池则让机械制造行业的企业家们赞叹不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大科研人员流动到宝钢担任首席研究员;宝钢的高级工程师、青年科技专家被交大聘为兼职教授、博导和硕导,上海交大招收的部分研究生由校企双导师带教,联合研究室就是他们的课堂。这种从共育科研成果,到相互输送、联合培养人才的产学研结盟令人耳目一新。
上海大学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里的机器人让企业家们兴致高涨。平时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机器人现在触手可及,着实让不少企业家兴奋。当看到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通过程序的操作让机器人“运动”起来,企业家们纷纷感叹:“太神奇了!”
收获,期待更多新合作
此次政产学研上海行不但让企业家们大饱了眼福,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14个,实现了更多、更新、更深、更广的合作。
签订了合作协议的企业家们喜,没有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家也喜,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复旦电光源研究所与郭集镇签订了《共建照明灯具技术服务平台的协议》。这个协议的签订是郭集镇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推进灯具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郭集镇的众多灯具企业将从中受益,享受到公共科技服务,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水平。郭集镇党委书记张德宏表示,政府为镇里的灯具企业搭建了一个技术服务平台,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的加快转化,有利于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产学研合作归根结底是实现双赢。精佳集团副总倪连庆高度概括了产学研合作的好处:通过产学研合作,把高校现成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缩短了企业自主研发到走向市场的时间,等于是帮助企业走了捷径。上海大学副校长汪敏说,跨越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障碍,让自己的创新成果尽快成为品牌产品,这不但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的必然选择。通过产学研合作这个平台,可以以最快速度、最大效益把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加以转化,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为开展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次政产学研上海行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更实现了我市产学研合作从单个合作向全面合作,从间断合作向持续合作,从战术性合作向战略性的转变,这种转变难能可贵。市科技局局长詹惜文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原动力的支撑,基于此,市委、市政府牵头组织此次产学研活动,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攀亲联姻”,借智生财、借梯上楼,为全市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感悟,合作之路仍漫漫
通过此次政产学研上海行,我们不难发现,上海名校名企产学研结盟“大手笔”频频。去年,上汽集团、上广电、华谊集团、振华港机等8家企业集团,与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5所高校签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并就组建“港口物流装备”、“轨道交通关键技术”、“清洁能源”等10多个重点项目研究中心签署了协议。宝钢、上海电气、上汽集团、张江高科技园区等成为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校企“双导师”培养人才,以此为纽带,使产学研能够紧密、长久地结盟。
面对上海名校名企产学研结盟的“大手笔”,我们积极在行动。纵观高邮,我市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但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机构和队伍,企业单靠内部力量生成自主创新能力的难度大、时间长、成本高。另一方面,我市本地几乎没有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专业方向、技术水平等方面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能够提供的实用科技成果也很有限,而与高校“攀亲联姻”无疑是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品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英明之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市产学研合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不少企业安于现状,对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紧迫感,对创新缺少长远规划和打算。
此次上海行,不少企业家心存感激地说,市委市政府花费如此大的精力、财力为企业和高校之间搭建平台,无疑增强了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产学研合作的好处不言而喻,记者以为企业家们也一定要选好与企业自身发展相适的项目。毕竟实验室与市场,对企业家而言,是两个不同的天地,它们分别有着不同的游戏规则,对企业家也有不同的要求。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路仍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