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4 00:00:00 作者:杨月 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 邮
日前,记者浏览 “高邮文史爱好者之家”公益网站时,得知这个创办两年的网站已经点击率累计过六十万,日点击率破千。它的版主是一位高邮文史爱好者——项俊东先生。
一方陋室藏乾坤
39岁的项先生是化肥厂的一名下岗工人,现在职教中心做保安。一家三口住着一套简单朴素的三居室,其中一间专门空出来盛放项俊东的“宝贝”收藏。记者环顾这间独特的书房,西面的墙上依次张贴着明代、清代的《高邮州境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高邮行政区划图,东面的墙上是一张1979年的高邮县大地图,两面墙相得益彰,生动地向人们展现了高邮的历史变迁。南面是一个书橱,里面分门别类地排放着“秦邮文史”书籍。据项俊东介绍,这些都是他四处奔波,一本一本辛苦搜集来的。
他指着其中一套由高邮市政协于1984年开始发行的《高邮文史资料》说,自己是高邮少数几个收集全十九辑的文史爱好者之一。
还在学生时代的项俊东就对文史科目有着浓厚的兴趣,17岁那年读到朱延庆先生的《高邮》一书。这本书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他对文史的兴趣逐渐进入了一种痴迷的状态。后来,他的忘年交、邮城的一位藏书家胡正元老先生赠予他的一句“青出于蓝”的题词,更是坚定了他把对家乡文史的热爱化作发扬邮城文化之实际行动的决心。
无偿捐文物
多年来,项俊东省吃俭用,拿出私人积攒的钱从民间搜购了许多极有研究价值和历史底蕴的文物,先后向我市文博部门捐赠了圣旨碑、向市档案局捐赠麋鹿角化石、向天山捐赠古水井井栏和古夯各一只,诸如此类的公益善举不胜枚举。
收集这些珍贵的文物付出的不仅是金钱,还有时间、精力和汗水,更重要的是眼力。项俊东用业余时间深入民间,走街串巷,走访民众。有时为了挤出白天时间,他不惜一连好多天调上夜班。除了这些物质性的文物,项俊东还收获了许多无形的精神文物,高邮地名新说、帝尧故里传说、放生寺的由来等等。
今年5月,家境并不富裕的项俊东自掏腰包3000元,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总局抢先注册了“帝尧故里”,此外,他又花费6000元购置了两千顶印有“帝尧故里”文字的太阳帽,分发给一些单位和学校。
开启网络传播窗
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高邮文史是项俊东的最大心愿,他所做的一切也正是在践行这个心愿。几年前他就想用网络来宣传高邮文史,可惜还没有自己的电脑,他就在网吧里两元一个小时“燕子衔泥”式地建造着自己心目中的“高邮文史之家”。 从那时起,项俊东的网站和博客受到越来越多网友的关注。2007年中国呼叫中心为他的执著精神所感动,赠予他一个专属IP地址。
这两年来,经常有全国各地的网友向他咨询了解高邮文化,也有很多摄影师、游客慕名前来一睹实景风采。去年5月,北京市的徐家琨夫妇就是为网站内容所吸引,专程驱车前来,在项俊东的陪同下大饱眼福并与其结下友情。
“以前人们可能就知道高邮是盛产双黄蛋的地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高邮还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历史。”项俊东颇感欣慰地对记者说。
业余地导名声扬
作为高邮文史铁杆爱好者的项俊东最近又多了个新的头衔——地接景点讲解员。市里每当有重大公益活动或是有游客前来旅游观光,项俊东几乎都是讲解的第一人选。
他虽然不是专业的导游,但是他有着对乡土的热爱。为了当好称职的地接景点讲解员,将自己所热爱的文化以最生动的形式传递给游客,他牺牲了无数个节假日,还在家里苦练顺口溜、绕口令,以提高自己的口才。
今年南京、上海等地千人游高邮旅游路线开通以来,项俊东更忙了,他成了诸多旅行社争相邀请的“金牌”导游。
坚持就是胜利!这是项俊东自己的信念。他说,面对旁人的不解和质疑时更应当如此。这么多年,他对于高邮文史的满腔热爱没有丝毫衰退,反而有股愈久弥新的劲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振兴家乡的旅游业和文化业、促进经济发展尽到了一个高邮人的义务。
果戈里说过,如果我能为公共事业做点贡献,那么我将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是的,项俊东正是这样一名爱好高邮文史的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