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5 00:00:00 作者:端伟伟 任仁 文/摄 来源:今日高 邮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 60年,我们的祖国无论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沧桑巨变。为追忆记叙这段波澜壮阔、辉煌灿烂的60年历程,本报从即日至10月,开辟“我与共和国共成长”专栏,以“我”的亲身经历,讲述个人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命运,印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 “我”可以是共和国同龄人;“我”可以是各个年代国庆之日诞生者;“我”也可以是与共和国相近年龄的人。 本报热忱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提供新闻线索或踊跃投稿。新闻热线:84910110。
昨日下午,记者应约来到市人民医院病房15楼,采访国际肾脏病学学会会员,原市卫生局副局长、市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黄家珩。
人民医院病房新大楼目前是我市已使用的第一高层建筑。黄家珩说,在大楼上,西可眺望烟波浩渺的高邮湖和百舸争流的京杭大运河,东可俯看车水马龙的高邮城。而这一切,本身就足以证明我们的家乡在新中国60年历程中所取得的辉煌业绩。
黄家珩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于1978年考取医学院的大学生。他说,“文革”期间下放司徒乡插队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两年后招工回城,进县农机修造厂(后改称“石油机械厂”)当工人,几年后担任金工车间主任。因此,在恢复高考时,原想报考理工科,后来改报医学院,缘于一个朴素的想法,认为做医生可以更直接更具体地“为人民服务”。
黄家珩从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市人民医院工作。他说,市人民医院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阑尾炎这样的病症手术都做不了。80年代,也就100多张病床,许多科室分科不细,医疗设备简陋。作为一个地方最大最好的医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黄家珩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地方医院,主要职责就是医治些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杂症。黄家珩潜心钻研医术,在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方面取得不俗的业绩,他曾出席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医疗会议,其论文《老年人慢性肾衰38例临床分析》获得大会优秀论文奖。他是我市第一批“中青年专家”获得者、优秀知识分子。他多次成功地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病症重危患者的生命。
黄家珩谦虚地说,这些成果和成绩的取得,还得益于市人民医院硬件的投入、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
现在的市人民医院,几座现代化的大楼拔地而起,医务人员技术素质、医疗设备与往日相比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家珩告诉记者,仅从大内科和大外科,就可分别分出消化、呼吸、心脏、肾脏、肿瘤、神经、腹部、脑部、伤骨、泌尿等科室。
目前,全院500多名医务工作者,从事临床的学历都在本科以上,而且近年来在儿科、内科方面还引进了五六名研究生,其实力,可以与20年前省级医院相媲美。
市人民医院几年前,与“白衣圣人”吴登云担任院长的乌恰县人民医院结为“友好医院”,黄家珩也与吴登云成为好朋友。如今,他俩都已过花甲之年,黄家珩也已办理了退休手续。他说:“我要以‘白衣圣人’吴登云为榜样,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为伟大的祖国再献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