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28 00:00:00 作者:孙晓宝 郭玉梅 韩粉琴 杨星 来源:今日高 邮
——“全面小康看菱塘”系列报道之三
菱塘回族乡民族广场建于2005年,总面积13500平方米,自建成以来,菱塘回族乡以广场为载体,适时安排卡拉OK演唱、播放电影、演唱扬剧等活动,做到季季有活动,月月有戏看,极大地丰富了广场文化和群众的精神生活。
2009年5月23日,一位网名为“高邮兵”的网友将“女儿在民族广场嬉戏”的视频上传到“酷6网”。通过视频,记者看到两位女孩在广场上欢快地嬉戏,阵阵银铃般的笑声在民族广场上回荡,不亦乐乎。
7月28日晚8时许,记者在菱塘回族乡民族广场看到,偌大的广场上人头攒动,到处洋溢着歌声、笑声,汇聚成了欢乐的海洋。
从民族广场到回乡大地,昔日“回回湾”的凄苦贫瘠荡然无存,到处都是一派和静融乐的新气象。
互帮互助,共生共荣,企业抱团作战谱和谐
“电缆之乡”远近闻名,电缆企业家的精诚团结更是远近闻名,用菱塘商会会长杨福贵的话说:我们从不相互拆台子。
杨福贵,光明电缆公司董事长,兼菱塘商会会长。作为公司董事长,杨福贵一心和员工谋发展,战胜发展中的重重困难。作为商会会长,杨福贵以身作则,和菱塘的电缆企业家们携手共进,共生共荣。
郑连元,曙光公司董事长。曙光公司作为菱塘电缆企业的龙头企业,郑连元一直保持着“龙头老大”的风范。每隔一段时期,他都邀请其他企业家到厂里聚一聚,休闲娱乐之际交流各种信息及行业最新动态,不少企业家谈及郑连元都称赞不已。
携手共进、共生共荣在菱塘并非空话。大公司做不完的订单,分给小公司做;资金有困难,企业之间相互担保;谁家缺技术,技术送上门……
2006年以来,光明公司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订单多得做不完。接下来的订单又不能做怎么办?营销人员常常把这些订单让给扬州五六家船用电缆公司做。杨福贵得知这个情况后,给营销人员下了道“死命令”:本公司做不完的订单,必须给本乡电缆企业做。
红旗电缆公司与光明公司一样均生产船用电缆。刚上船用电缆的时候,红旗公司的技术人员对连琉挤橡机的使用比较陌生,就向光明公司“求救”。光明公司二话没说,立即派技术人员上门指导。红旗公司负责人陈有欣谈到此事深怀感激。
在菱塘,企业之间互帮互助乃家常便饭。采访时,不少企业家坦言:共生共荣才是企业发展的至高境界,有竞争才有发展。当别家企业有困难时伸手拉一把,理所当然。因此当谁家资金有困难向银行贷款时,出面做个担保也是举手之劳。杨福贵一人就帮红旗、曙光、长城等公司担保约3600多万。记者打趣道:“如果这些企业贷款还不了,岂不是要你来还?”“相信他们一定能还得了,我对他们有信心。”
正是因为有许多像郑连元、杨福贵这样的企业家,菱塘的电缆产业才一步步发展壮大,才成就了现在远近闻名的“电缆之乡”。
邻里和睦,法治平安,精神食粮富足,大家庭里乐融融
回汉人民重和谐、安居乐业一路歌。菱塘回族乡强势推进平安法治、创建和谐菱塘,近几年来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交通事故,没有发生群体越访、集访事件,“三五”、“四五”、“五五”普法突出一个重点,一年一个主题。他们舍得花精力、时间、财力,成立依法治乡领导小组,每年安排10多万元专项经费。据统计,菱塘每年开办法律知识讲座达百场,把平安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一把手负责,一票否决,严守警示和责任追究制,以人防、群防、巡防联动,做到排查问题经常性,高度重视突发性,处理研究果断性,解决立足实效性,抓住排查婚姻家庭、赡养老人、邻里关系、道路林木、庄基地界等易发的民间纠纷,主动变上访为下访,把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形成回汉同心、携手共进的合力。乡党委书记薛清总是亲临各种矛盾激化的现场,协调解决。不少人都很纳闷:公务缠身的党委书记完全没有必要亲自去处理矛盾纠纷。薛清则表示:正视了矛盾,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正因为这样,多年来菱塘回族乡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方面矛盾、经济纠纷而引发的群众信访和上访事件,被扬州表彰为“零信访乡镇”,获得扬州平安乡镇创建六连冠,被省表彰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高邮市惟一的“和谐乡镇”等。
为把菱塘真正变成承载现代文明的乐园,菱塘回族乡立足活动搭台、精神展示、创建唱戏,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与塑造文明和谐乡风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移风易俗活动,崇尚科学、讲究文明、和谐团结的新风尚在菱塘进一步形成。该乡每年都举办农民艺术节,到目前已经是第八届了。艺术节期间,除举办各种形式的演唱会和演出之外,还开展了民族广场灯会活动,龙舞、狮舞、湖船花担、莲湘、鼓号等传统表演项目同时运作,收到了看彩灯、观表演、聚人气的综合效果,有效提升了菱塘知名度和影响力。该乡还从1985年起没有间断举办较有影响的群众体育运动会,至今年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今年菱塘又举办了首届清真老鹅节,此次活动以节为媒,以进一步做活鹅文章,实现以菱塘鹅为重点的清真食品大发展。近年来,菱塘回族乡按照省市发展全民体育健身运动的部署要求,针对民族特点,以全民健身“八个一工程”和“万村体育健身工程”为载体,蓬勃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和村村健身工程,全乡自发性全民健身活动随处可见,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普遍开展。不少菱塘人这样说,我们口袋富足了,精神也富足了,真好!
家和万事兴,社会事业样样红,蓬勃发展的菱塘活力无限
7月9日,省委书记梁保华来菱塘视察。一走进回民小区内,一幢幢小洋楼造型别致,环境整洁优美,到处是一派安康和谐的好场景。听说省委书记来了,回民小区内的居民们争相前来看望,和梁书记握手交谈,合影留念,小区内欢声笑语不断。
充满笑声的回民小区仅是和谐安康菱塘的缩影。现如今,走进菱塘回族乡,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林立的楼宇、纵横的马路、优美的环境、标准的厂房、繁荣的商贸、幸福的人群……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菱塘回族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先后实施了改危改薄、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数字化校园创建等。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民族初级中学、回民中心小学分别创建成为国标省级重点职业中学、省示范初中和省实验小学,回汉学子足不出乡就可以从小学一直读完高中。
菱塘回族乡注重用好用活民族政策,抢抓上级办理农村五件实事的政策机遇,大力推进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回汉同胞的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该乡累计投入超亿元,大力实施了通达工程、碧水工程、改水改厕工程等,全乡自来水普及率和农村改厕率分别达到97%和85%以上,按照风格民族化、环境优美化、设计专业化、施工统一化的要求,建设了回民住宅小区、步康居住小区、康居新苑小区、富康别墅小区等,建设了兴菱大道、民族广场,启动了民俗风情园、农民乐园和菱塘桥老街修缮保护等工程,小城镇建设的档次和品位逐年提升。伴随农村通达工程的实施,菱塘回族乡公路通车里程也由1988年的2公里,增加到现如今的80多公里,每天都有专车发往上海、南京、扬州、高邮、天长等地,公交客运已形成了便捷的城乡网络。根据调查和统计,菱塘平均每10户人家就拥有一辆私家车,回汉群众形容为:“汽车开到家门口,要想进城招招手,赶到上海也方便,直达班车天天有”。 这些生活中的细节表明,菱塘回汉同胞离更高水平全面小康越来越近。到2008年底,该乡10个行政村全部通过了高邮市、扬州市全面小康村创建验收,于回族乡建立20周年的喜庆之年在高邮市率先建成了全面小康菱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