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6 00:00:00 作者:居晶晶 郭玉梅 来源:今日高 邮
——“巨变60年”之城建篇
60 年的沧桑巨变,60年的风雨历程,高邮城市建设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1948年,高邮只是一个建成区面积3.8平方公里的小城,城内房屋破旧,县城人口3万;道路仅有几条且高低不平,宽窄不一,弯曲不直;城东还是一片农田,市经济开发区所在地也是一片荒芜。
建国60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投入,谱写了“大手笔、大变化、大辉煌”的灿烂乐章。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带着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干劲,正朝着区域性中等城市昂首迈进。
从3.8平方公里到40平方公里,区域性中等城市初具规模
高邮依河滨湖,历史上洪水屡次破堤入城。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于1956年、1984年对大运河实施隔断湖河、运河东堤东移等整治工程,从根本上解除了水患对高邮城的威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邮城乡进入科学发展阶段。1979年,高邮县政府部署编制县城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高邮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的科学之路,滨湖小城逐步向区域性中等城市迈进。
据《高邮城市建设志》记载,至民国37年(1948年),高邮城区范围西至古运河,东至东城门,北至挡军楼,南至双人尽头巷,呈南北向长条状,面积仅有3.8平方公里,县城人口3万,居民多数集中在城内中山路、县府街两侧和城外南门大街、北门大街、民权路附近。至上世纪90年代,高邮城区面积13平方公里,而现在,我市城区面积已扩大到40平方公里。
时间在2007年2月10日定格,市委书记陈扬在2007年度城建工作会议上响亮提出,把高邮建设成为区域性中等城市。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市自2001年启动的城建“十大工程”,为这宏伟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至今年,我市9轮城建十大工程共实施363个项目,投资186亿元,手笔之大,变化之大。环顾高邮大地,邓桥商业城、香格里拉酒店、商业步行街、新世纪花园、夏威夷娱乐城、瑞和阳光城、金拇指财富广场、江南明珠苑、国雄薇风大道、欧洲城、陆宇中央郡等一批批招商引资项目已成为展示和推介高邮的一张名片;加州阳光大酒店、润扬 大酒店、北海假日酒店等设施一流、环境一流、服务一流的宾馆提升了高邮的接待档次和接待水平;联华超市、农工商超市、华润苏果、阳光超市等一批综合性购物市场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需求;米箩咖啡、迪欧咖啡、上岛咖啡、南国咖啡等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府前街一期、二期、三期改造工程,玉带河,造纸厂,邓桥二巷,蝶园路等地段的旧城改造以及北海小区、南海小区的小区改造惠及了千万邮城百姓;蝶园市民广场、海潮市民广场等一个个绿肺让城市更加洁净;市行政中心的东迁和“东扩西进”战略的实施更是拉开了城市的框架……
道路是城市的动脉,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里,市(县)政府对街巷建设十分重视。上世纪70年代,拓宽了中山路、县府街、高公桥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新辟建了海潮路、文化宫路、蝶园路、环城路、琵琶路等26条道路。至2000年底,我市城区道路总长106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前的10.1倍。近几年来,我市还不断完善道路交通工程,先后完成了通湖路、府前街、文游路等城市主要干道的建设,新建了屏淮路、北外环路、盂城路、运河二桥、运河大桥,改造了文游路、海潮路、文化宫路、通湖路,重建了傅公桥、北仓桥。特别是南门明清一条街、琵琶路仿古一条街充分展示出高邮历史文化的特点,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盂城驿交相辉映,显现出特有的魅力。333省道高邮段跨京杭运河新民滩特大桥建设、盐河“5改3”先导段一期工程、通湖大桥续建工程、珠光路全线贯通、健民路、车站东侧规划区间路(通汉路)等重大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与此同时,城市绿化建设更是年年出新。至去年底,城市建成区累计建成园林绿地面积735.76公顷,绿地率达35.1%;绿化覆盖面积840.7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0.1%;公园绿地面积15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49平方米,生产绿地面积81.7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3.9%。现在城市居民每出行500米即可到达一处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
市委书记陈扬在市委九届八次全会上指出,要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理念来推进城乡建设,要重点推进中心市区37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率先实现规划全覆盖,合理规划城镇和产业空间布局,统筹交通、电力、水务、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眼下,全市上下正以新一轮《高邮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为契机,朝着区域性中等城市跃进。
行政中心的东迁和“东扩西进”战略的实施,令城东板块迅速崛起
记者最近无意间在新浪网上看到网友“清天一鹤”的博客,他在博客中写道:我们惊喜地发现,今日高邮,已经不是线装的版本,一个新高邮的构架,正与时代同步,与旭日同升!
事实亦是如此。1948年的时候,高邮城区东至东城门。一直到上世纪60至80年代,高邮城向东才有了较大扩展,化肥厂、电机厂、棉纺厂、电器厂、啤酒厂、磷肥厂、水泥制品厂等一批工业企业在县城东部建成投产。1985年的时候,高邮城区向东至文游路。老摄影家张元奇回忆说,以前文游路以东均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走到邓桥红绿灯那里就是农田和菜田,别说现在的市行政中心了。
伴随着市行政中心的东迁和“东扩西进”战略的实施,以大外环、行政中心、海潮东路、屏淮路为主线的东扩工程,对城东板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拉动作用,激活了城东板块的投资热潮。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城东板块已初具规模。以前的农田已难觅踪迹,全部被高楼大厦所淹没,28层的国贸大厦、13层的行政中心、12层的财保大楼、11层的广电中心全部积聚在城东板块。第四届中国邮文化节期间,北起秦邮路,南至武安路,全长3.96公里的珠光路全线通车,该道路建成后已成为连接开发区、城南经济新区和龙虬镇、卸甲镇、高邮镇二区三镇,打通南北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为城东板块的迅速崛起插上腾飞的翅膀。2008年10月底,工程总投资1.17个亿,采取了BT投资模式兴建的通湖东路、海潮东路东延工程竣工通车,这两条道路的建成通车为把高邮城市建设成区域性中等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对实施城市东扩西进战略至关重要。
今天,随着市行政中心的东迁、海潮污水处理厂的建成通水和长途客运中心的建成,城东板块的形象得到了极大提升,不但可以和老城区媲美,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超过了老城区。目前,城东板块兴建的许多楼盘都各有特色,囊括了住宅、商业、写字楼等业态。市内职教中心和第二中学的东迁,将大大改善城东板块教育资源缺乏的状况。市中医院的即将东迁,将弥补城东板块医疗资源的短缺。市城建展览馆、文化馆以及档案馆的即将兴建,将为城东板块注入更多的新内涵。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北海小区到现在林立的住宅小区,邮城楼市阳光璀璨
从去年市委、市政府斥资1200多万改造北海小区到今年斥资800多万改造南海小区,让数以万计的邮城百姓尽欢颜。
北海小区是高邮第一个居民住宅小区,根据《高邮城市建设志》记载,1981年高邮首先在武安公社大队北海生产队(现北海新村)实行综合开发,贯彻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建设方针,建设住宅楼55幢,建筑面积7.92万平方米。紧接其后,水上新村、魁楼新村、珠湖新村、文游新村、南海新村、北海二村、富达新村、高沙园小区、烟雨园小区、南菜园小区、玉带园小区等住宅小区相继建成。
不难发现,伴随着城建十大工程不断向纵深推进,众多房地产开发项目脱颖而出。近年来,我市房地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开发投资不断增长。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城区房地产项目投资总额为4.08亿元,2004年飙升至7.01亿元,增长71.8%,其后三年年投资均达到7亿元以上,2007年更是迅猛,投资额达到8.55亿元。今年以来,我市房地产市场在国家系列调控政策和措施的大背景下,继续保持着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1至6月份,楼市成交明显“回暖”,开发投资量同比上升,全市房地产完成开发投资3.64亿元,同比增长5.20%;成交量同比上升,市区商品房成交量创历史新高,市区新建商品房成交26.8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4.57%,其中商品住宅成交22.57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5.81%;商品房价格同比上升,市区商品房合同成交均价2703.75元/平方米,较去年同期上升1.85%,其中,商品住房的合同成交均价2565.50元/平方米,同比上升8.30%。
从邮城房市这几年成长的历程不难看出,外来开发商的进驻是推动邮城房市活跃的积极因素。据统计,全市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50多家,其中外来开发企业占了半壁江山。外来开发企业的进驻,不仅带来了资金,也带来全新的开发模式,他们一改住宅开发和商铺开发串成一气的沿街一层皮模式,出现了新兴的“商业街”和“商业城”,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众多商业街在不断完善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截至当前,我市已形成琵琶路商业街、蝶园路小香港商业街、上海商业街、龙祥商业中心、商业步行街、盂城路商业街、府前商业街、邓桥商业城、瑞和阳光城、金拇指财富广场、通湖路商业街等多处商业街区,这些商业街区已成为众多商家争相“栖息”的黄金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