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7 00:00:00 作者:韩粉琴 来源:今日高 邮
——“巨变60年”之工业篇
金融危机之下,面临重重压力的高邮工业依然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全市上半年全部工业产值、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完成技改投入三大指标均比去年增长两成以上,特别是工业用电量连续多月保持10%以上的增长,增幅列扬州各县市(区)之首。60年弹指一挥间,高邮工业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历起步的艰辛、转型的阵痛、追赶的拼搏,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最强劲的“火车头”。
60年数据对比见证惊人的跨越:全部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0.12亿元到2008年的587.06亿元,增长4892倍
查阅正在编纂的高邮地方工业志,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高邮工业60年流光溢彩的轨迹。
回首1949年,高邮全部工业总产值只有1200万元,到有统计数据可查的1957年,高邮工业总产值2354万元,工人人均年工资41.19元。一两千万元的产值只抵如今一家普通企业的规模。到1978年,高邮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375家(含村组工业),全县工业总产值1.93亿元;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32元。发展缓慢可窥一斑。
正在编纂高邮工业志的王承志是我市工业战线上的一位“老战士”, 1977年开始到县计划委员会综合科工作。 他说,上世纪70、80年代是计划经济,哪怕是生产组添置一根竹篙,都要到县计委打报告请求批准,全县的国有、集体企业、乡村企业购原材料等更要有计委的批文,他作为综合科负责人有时一天要拟几个这样的批文。而伴随着改革开放,这些影响企业发展的思想障碍、体制性障碍等不断消除。
改革开放以来,高邮工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198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984年,乡镇工业产值第一次超过县属工业总产值;1986年,高邮首次提出“主攻工业”的发展战略;1987年,第一家私营企业诞生;1988年,工业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1990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诞生;1993年,第一批亿元企业诞生;1994年,全市工业总量首次超50亿元;2003年,全市工业总量超百亿元;2005年,第一家10亿元企业诞生;2008年全市工业企业单位数达2224个,其中规模企业达571家,全部工业产值达587.06亿元。
在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和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全市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工业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与1978年相比,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304.3倍,实现利税增长122.3倍。2008年,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帐额10051万美元、协议注册外资30188万美元,全年进出口总额31017万美元,而1978年全市对外贸易商品收购总额仅为人民币597万元。
今昔对比, 60年的高邮工业,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不仅是排列的数字,也不仅是庄严的大事纪,而是一篇篇写满梦想与希望的华美篇章,是一曲曲解放思想、拼搏奋进的时代凯歌。
60年演绎一个惊人的变迁,从手工作坊到八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华美转身
新中国成立之初,地处里下河水乡的高邮,所谓的工业,是屈指可数的手工作坊,是与“农”字息息相关的米厂、面粉厂。乡乡农具厂曾是高邮工业一道酸涩的“风景线”。金飞达的前身便是一家农具厂,也是高邮目前惟一存续至今的以农具厂为母体的企业。1978年的卸甲东风农具厂仅两三幢平房,是铁匠、木匠、篾匠集中劳动的手工作坊,六七十名职工年创产值30至40万元。“打铁有个跳板锤就是让同行羡慕的现代化装备”, 金飞达董事长张庆奇回忆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东风农具厂沐浴着春风雨露茁壮成长,从过去生产镰刀、锄头、箩筐,到为高邮电机厂配套生产吊扇,为扬州电动工具厂配套生产漆包线、砂轮机,再向扬州机床厂“借”电机样品敲开青岛外贸的大门,自主开发台式电动工具闯进欧美大市场,金飞达走上腾飞之路,目前公司占地480亩、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拥有2000多名职工,成为全国电动工具行业的佼佼者、省百强优秀民营企业之一。
顾瑞康坐在宽敞明亮、有电脑、有空调的办公室里,感慨万千。1970年他初中毕业到石油机械厂里当工人,当时一个班的同学仅三四人能进厂当工人,国有集体企业“老大哥”的身份让多少人羡慕不已。工厂劳动条件简陋、生产工具落后,许多工艺都是手工操作,翻砂、开大炉、浇铁水、抬工件,车间里乌烟瘴气、工装上油污斑驳。工作很辛苦,收入水平低下,月收入才13元。几十年过去了,原来的石油机械厂改制为华兴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完全“鸟枪换炮了”:异址新建了新厂,行政区办公自动化一应俱全;车间里有上百万元的数控机床、各类行车吊装,设备总装有高大的龙门吊;工人工作环境大为改善,各项福利齐全,收入大幅增长。
金飞达、华兴等企业老厂长、老工人眼中的变化,正是高邮企业生产规模、生产工具、装备水平甚至人的思想意识不断提升的生动体现。60年风雨兼程,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坚持追赶跨越发展,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坚定不移地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业经济总量日益壮大,工业科技信息化水平不断攀升,工业结构调整优化效果明显,太阳能光伏产业、绿色照明产业、生物质产业、新材料新医药产业、电线电缆产业、特种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食品产业等八大优势特色产业脱颖而出,实现了从以农为主、手工作坊到工业主角、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华美转身。
60年磨砺科技创新利器,“绿色制造”点亮高邮科学发展新路
不久前,一条发自罗马的消息让国内的新能源行业吃了一惊:高邮顺大公司在意大利成立新公司,承接当地的太阳能发电站项目建设。
从传统箱包产业跃入科技最前沿的光伏产业,顺大公司董事长倪云达创造了一个传奇,他们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根8英寸单晶硅棒,消息传出后,中外投资商云集,顺大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分别与德、美、意和港商合资,总投资近1.5亿美元,成功开发单晶硅棒、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产品。相关配套企业同时开发出石墨件、石英埚、太阳能灯具、太阳能蓄电池等产品。高邮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全市光伏产业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17.5亿元,同比增长74.3%,遥遥领先于其它产业。
60年前的高邮工业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几乎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可言。近年来,我市引导工业经济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超越自我、追赶潮流。绿色新能源成为高邮工业的新亮色。除光伏产业外,灯具产业把目光聚焦到新光源产业上,苏发的大功率LED灯具、浩明节能灯、中光无极灯、宇体光电LED外延片和芯片等项目相继实施,为传统道路照明产业的改造升级注入崭新的“活力因子”。我市林源公司承担起国家大型固定床秸秆气化发电项目示范研究重任,计划年产500台套“绿色煤气油电热联产联供”装备、100套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另一家民营企业朝阳集团“攀亲”国家电网旗下的国能生物质发电公司,成功研制出生物质发电预处理设备,在手订单5000万元。在生物质能领域,高邮人又占了先机。最近,《扬州市新能源新光源双千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将高邮作为惟一的生物质能基地进行培育。
与此同时,曙光公司500KV超高压电缆生产线即将竣工投产,全国6000多家电缆企业中仅三家有此生产能力,曙光引领高邮电线电缆产业再攀行业新高峰;华富公司在我市首家成立院士工作站,大量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快开发满足太阳能、风能等并网发电和独立发电使用的纳米聚合物储能电池、太阳能储能蓄电池,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的新型高效无镉动力铅蓄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等;宏远公司引进韩国团队,成功开发特高压电极箔,其产品性能与日本JCC公司水平相当,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企业发展的新亮点和经济增长点;波司登与华美丙纶强强联手,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的丙纶纤维,可望为高邮纺织服装产业托起一个强有力的新亮点、新增长点……
新的时代开启,高邮工业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向人才科技支撑型、绿色制造型、集聚集约型攀升,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呈现出无限生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