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7 00:00:00 作者:周明灯 杨星 来源:今日高 邮
——“巨变60年”之卫生篇
60年前,我市广大群众的就医大多依靠私人诊所甚至江湖郎中。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市级综合医院、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已惠及我市城乡居民,市、镇、村三级卫生组织构筑起一条和谐的生命通道。
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
建国初期,血吸虫病、麻风病、天花和霍乱等传染病在高邮境内肆虐,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新中国建立后,高邮开始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卫生防疫网络,县卫生防疫机构技术、装备、管理、监督监测水平不断提高,其资产总额由1970年建站初的245.92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515.7万元,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驶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轨道,血吸虫病、麻风病等疾病基本消灭。1982年全面实施计划免疫工作后,我市7岁以下儿童单苗接种率和“四苗”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在扬州市第一个创建成所有乡镇计划免疫门诊均达到规范化标准的市(县),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从最初的“四苗”到2003年的“五苗”,再扩大到2008年的“十一苗”,免费为儿童编织的健康保障网越撒越大,更为缜密。全市医疗机构全部创建成爱婴医院,高邮市创建成江苏省爱婴市。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婴儿死亡率,三是孕产妇死亡率,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建立前夕的37.5岁上升到目前的75岁,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前夕的430‰下降到目前的5.47‰;孕产妇死亡率由建国前夕的2000/10万下降到目前的20.98/1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我市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市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市卫生局副局长程广德回忆,建国初,全县仅有公立医院1家,有工作人员20人,设简易病床20张。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在每个村只有一名赤脚医生,一边种地一边为群众看病。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大多没有专门的病床、药柜以及专业消毒设备,他们常常是在炕头上为农民看病,打开包袱抓药,用的医疗器材也只有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这“老三件”。
市中医院儿科邱丽萍说,以前的医生就是用一个听诊器诊断, 其它什么医疗设施都没有,药品也挺单一的。譬如说要是儿童感冒了主要是吃点大力克、婴儿素之类的,现在可选择的药品挺多的,对儿童的副作用比较小。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生产大队建立合作医疗,初步建成县、公社、大队三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但都是以“矮平房、空心墙、大杂院”为主,仍然存在医疗卫生机构规模小、标准低、配套不齐等问题。随着高邮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卫生改革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建设驶入快车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我市乡镇中心卫生院在实现了“一无三配套”(无危房,人员、房屋、设备三配套)后,有25家建起了式样新颖、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的门诊楼,80%的单位新建或改建了带有卫生设施,装备空调、彩电的“宾馆式”病房。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创建成“二级甲等医院(中医院)”、扬州市“十佳医院”,同时成为省内几家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医、教、研能力达到苏中地区同级医院水平。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市建成县中医医院,改写建国初高邮没有专门中医机构的历史。随后,界首镇中医院成为苏北地区首家乡镇中医院,三垛中医骨伤科医院医疗业务辐射到周边五、六个县(市),我市创建成全国第一个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乡镇以上医药卫生机构42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9个,市、乡(镇)、村卫技人员3586人,医院床位1577张。初步建成市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城乡卫生环境和条件全面改善
建国初期,城乡卫生设施缺乏,街市污秽、垃圾成堆,蚊蝇孳生,诱发疫病流行。经过60年的大力推进和不断完善,我市卫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卫生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到2008年底,城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并逐步建成覆盖全市的“组保洁、村收集、镇集中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自来水实现城乡全覆盖,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春天吃泥水、夏天吃药水、秋天吃臭水、冬天吃黑水”的饮用水卫生状况。农村改厕向纵深推进,彻底消灭了露天茅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37%以上。以创建卫生城、卫生镇和卫生村以及“爱国卫生月”活动为载体,我市全面提升基础卫生设施、环境保护和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大力营造净化、绿化、美化的人居环境。1996年我市创建成江苏省卫生城市,目前正在向江苏省文明城市冲刺;菱塘回族乡创建成国家卫生镇,司徒、车逻、周巷、天山、龙虬、郭集创建成江苏省卫生镇,还有6个乡镇创建成扬州市卫生镇,11个村创建成江苏省卫生村。
卫生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建国初,全县城乡严重缺医少药,群众看病就医没有保障,“小病拖,大病挨,半死半活往医院里抬”是当时群众看病的写照。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实行村办合作医疗。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政策调整和经营体制的变化,全市由点到面推行“以乡统筹、大病合作”为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主要靠农民自己掏腰包,从0.5元到2、3元不等,由各乡镇统一筹集、储存、使用、管理合作医疗资金,化解农民患“大病”、“重病”的经济风险,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的发生,这一合作医疗模式受到卫生部和省、扬州市主管部门的重视和肯定,并作为一种基本模式在全国推广。200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制度的资金来源主要靠省、扬州市和高邮市、乡财政,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当年30.8元,今年115元,保障水平越来越高,而个人出资占筹资总额的比例却由2003年的1/3下降到目前的1/4,最高补偿额则由最初的2万元上升到今年的8万元,参合率由91.2%上升到99.3%。2003年至2008年,累计为24.5万参合农民发放医疗补助金1.43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不断扩面,城乡居民大病救助制度正在推进,“15分钟健康服务圈”初步形成,惠民医院和惠民窗口落实特困人群就医优惠政策也日益规范和深化。农村居民已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卫生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高邮卫生改革与发展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谱写科学发展时代卫生事业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