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没有新中国,哪有我们幸福的家

2009-10-01 00:00:00    作者:孙晓宝 韩粉琴 邓芳园 文/摄    来源:今日高 邮

前不久,在一次市关工委组织的交流座谈会上,市委农工办退休干部吴志华提交了一篇题为《说说心里话》的文章,并谈到,他为了真实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变化,对自己父母养育的6个儿女60年间繁衍出31户小家庭91口人,做了1947和2007年关于家族内部人口、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住房、生产生活用具情况的两份统计调查表。

9月24日,记者好奇地走进吴志华家中。摊开调查表,拿出小算盘,吴老情不自禁地打开“话匣子”——

三户小家庭拥有资产千万元

吴志华1933年出生在汤庄镇缦阳村一个农民家庭,父母生了12个小孩只养活了6个,1947年吴志华的大哥、大姐、二哥成家,就有了4户家庭14人。一大家人挤住三间茅草房里,人均住房面积6.4平方米。

吴志华清楚地记得,1949年底他结婚时,家里没钱砌新房,父母只得在小院子里搭个小棚子住,腾出东房间,一半做锅灶间、一半给吴志华做新房。“新房里连床架都没有,搬几块土基垒起来,上面铺几块木板就成了。”

从1952年开始,吴志华先后在供销社、百货公司、八桥公社、马棚公社和高邮县委农工办工作,搬了四五次家,都是住集体宿舍,“一个小院住四五户人家,不仅自己受罪死了,孩子们也跟着受气。”原来,吴志华的儿子谈对象,人家一听他家里没房很快就吹了。吴志华痛下决心,东挪西借了9300元,在做菜农的妻子名下分到的宅基地上建了三间瓦房,“当时为了还债,妻子起早贪黑地在家编枕头卖。”

如今31户人家,共有住房183间、3966平米,人均约44平米。其中,住农村集镇5户,住高邮城区13户,住扬州、昆山、南京5户,只有8户住在村组。

近些年,吴志华把老宅又翻建过了,院里栽花种草。吴志华将算盘一拨,自豪地说:“占地面积500多平米,正常就我们老两口住。大儿子和孙女在扬州合买了一处房,两层300平米;小儿子在烟雨小区有一处83平米的商品房。”

“以前农村人羡慕城里人,现在城里吃公家饭的不定如捧泥饭碗的。”吴志华笑着说,“家族里资产上千万元的小家庭有3个,其中一户在高邮有3处房:府前街上有个四室一厅,新世纪花园有处门面房,欧洲城里还有处住家楼,他还花400万元买了一个工厂,工厂仅装修费又投入100多万元。”

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老百姓经济上翻了身

正说着,吴志华的大儿子从医院下班,特意来父母这吃饭,吴老夫人赶紧擦桌子开饭,“现在哪家还愁吃,儿子媳妇们来‘蹭饭’,多摆两双筷子就行了。”

说起吃的话题,吴志华记忆犹新, 1947年,吴家种沤田45亩、佃田25亩,以亩产稻300斤计算,一年收13500斤,扣除去地租,余粮9750斤,就是14口人的主要口粮和收入来源。吴志华的童年,是在跟着家人放牛烧饭、下地干活、为地主打长工打短工中长大。“一年忙到头,都糊不上‘二寸半’的口!”

“新中国成立让中国人政治上翻身,但由于‘左倾’路线政策,劳动生产率不高,老百姓‘今年盼着来年好,来年还是吃不饱、穿个破棉袄’。”

1979年,吴志华抽调到司徒镇徐邵大队指导农业生产。那年“倒春寒”,把麦苗嫩芽都冻坏了,但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当年麦、稻双丰收,上级下达指标是增产1万斤,结果徐邵大队增产96万斤,老百姓都感谢工作组指导得好。“其实我心里清楚得很,是党的好政策,是改革开放,让老百姓真正从经济上翻了身。 现在人不是愁吃,而是讲究营养均衡,大鱼大肉要控制住吃,新鲜蔬菜水果要多吃,还要喝牛奶增强体质……”

我们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代

1947年,吴家只有4个人识字,妇女们都目不识丁。吴志华指着2007年的调查表说,现在家庭里有党员18人,各级干部7人,医生、教师和厂长分别有3、4、5人,在读女博士1人,大学本科生6人,大专生10人,处于学龄阶段的孙辈们都在校读书。

吴志华退休后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平时绘画写毛笔字、吟诗作文章,还著了一本几十万字的《晚芳吟稿》。“父亲这个年龄向往的是四世同堂、含饴弄孙、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而我现在则更注重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安度晚年,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要不是赶上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代,哪有这样陶冶情操的闲情逸致。”吴志华介绍说,现在家族里的人,有的通过学习等方式来提升文化层次,有的每年外出旅游甚至出国愉悦身心,有的人家每年拿出几万块扶贫济困充实精神世界。“以前饭都吃不饱,现在都能尽力帮助他人了。”

想要列举的数据还有很多很多。解放初,吴志华家所有家当有:2条木船、2副水车、3张耕犁和1个石磙子;生活用品有:5条棉被、1口泥锅灶、3张桌子、几张木板床和自编的草席,衣服就是每人冬夏各一套,鞋子只有草鞋。 2007年,吴氏家族总收入560.84万元,人均年收入6.16万元,每户人家家中彩电、冰箱、空调、热水器、电脑、电话、手机、金银首饰、衣服应有尽有,还有小轿车8辆……对于一个经历了旧社会的剥削、饥饿、贫困,尝过解放后翻身解放的种种酸甜苦辣的老人来说,这些变化是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老人无限感慨地说,“今年祖国60华诞,我60年钻石婚。没有新中国,哪有我们幸福的家!”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