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0 00:00:00 作者:市长 夏正祥 来源:今日高邮
——2010年1月14日在高邮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夏正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9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经济运行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我们在中共高邮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狠抓落实,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亿元,增长15.1%。完成财政收入26.7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3亿元,分别增长20.8%和2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76元,分别增长13.5%和12%。连续三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和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
一、坚持跨越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总量,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工业支撑更加有力。实现工业增加值91.4亿元,增长15.9%。完成全部工业产值773亿元,增长3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43.1亿元,增长28.4%,增幅列扬州县(市、区)第二。太阳能光伏等8个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17亿元,占规模工业的71.6%。工业投入123亿元,增长35%。购进设备抵税额9705万元,列扬州县(市、区)第二。新增亿元企业22家,总数达90家。波司登公司入库税收超过1亿元。建成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7个,曙光公司500千伏超高压电缆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30万吨生物质固型炭综合利用项目启动。工业用电量10.8亿千瓦时,增长20.8%,增幅列扬州县(市、区)第一。建筑业企业实现产值210亿元、施工面积1800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2.4%和6.2%。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农业增加值35.6亿元,增长6.9%。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总产79.3万吨,全部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新增高效农业14.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2.3万亩,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先进县(市)。推广各类农业机械5658台(套)。农业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46.1亿元、利税2亿元,分别增长21.7%和20.1%。在扬州市率先建成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8万亩。新组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241家,新创“四有”合作经济组织30家。创成全面小康乡镇9个、全面小康村86个,总数分别达11个和230个。
服务业质态逐步提升。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4.8亿元,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亿元,增长18.4%。东湖清水潭景区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神居山景区建设步伐加快,镇国寺通过AAA级景区评审;加强旅游促销,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全年旅游业总收入3.7亿元。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苏中农贸城一期工程建成开业,总投资2亿元的钢材市场建设进展顺利。建设省国防动员应急物流中心,开展“家电下乡”活动,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50个。全年销售商品房66.3万平方米,增长60.7%。新组建担保公司5家,新增注册资本2.69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93.2亿元和88.4亿元,增长27.7%和46.9%。
二、坚持投资拉动,着力推进集聚集约,强化科技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邮文化节,成立10个招商分局,产业招商、企业招商、专业招商取得新的成效。全市实际利用民资202.6亿元,增长15.9%;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80亿元,增长40.1%。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4个,协议利用外资3.6亿美元,增长20.4%;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3亿美元,增长29.5%。总投资8800万美元的10万吨特种聚丙烯纤维项目已到账2040万美元。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加强项目建设要素协调,组织6次银企对接,新增工业贷款13亿元,净增7亿元。积极盘活存量用地,争取点供计划300亩,办理项目用地3565亩,其中工业用地2135亩;规范用地管理,连续三年创成省土地执法模范县(市)。以“三百工程”为抓手,全面实行重点项目领导挂钩制度,组织单月督查汇报、双月集中开(竣)工活动,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9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个;竣工项目35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3个。1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1亿元,增长35.2%。列入扬州市重点监控培育的顺大半导体单晶硅切片、传艺柔性电路板等12个新增长点增势良好。抓住政策机遇,争取扩大内需项目32个,获省以上投资9696万元;全年累计向上争取资金6.1亿元。
园区经济发展迅速。全市园区基础设施投入4.2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16万平方米。市经济开发区投入近1亿元建成“八路一桥一网”,城南经济新区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五路四桥”工程,菱塘光电科技产业园区东西大道、南北大道全线贯通,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园区新增入园企业33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83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2%,提高了4.4个百分点。市经济开发区竣工亿元以上项目6个,工业产值首次超百亿元。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77.8亿元,增长40.1%。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高新技术产品70个,获批95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000件,授权专利250件。创省级品牌9个。市科技创业中心建成孵化面积6万平方米,18家企业入驻。华富公司在扬州市率先建成企业院士工作站。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14名,4人通过省创业创新人才认定。组织6次大规模的政产学研活动,签定各类协议54项。国家火炬计划高邮特种电缆产业基地通过专家考评。
三、坚持城乡统筹,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不断改观
支农惠农力度加大。落实财政支农政策,全年发放惠农“四项补贴”1.1亿元。水稻、小麦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全覆盖,兑现理赔金811万元。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投入帮扶资金400万元,20个村和6191户低收入农村家庭实现脱贫。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3个。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农村土地复垦、开发、整理,新增耕地1万亩。
基础设施快速推进。实施第九轮城建十大工程,当年完成投资20亿元,珠光大桥建成通车,通湖大桥顺利合龙;完成通湖路、海潮东路等城区骨干道路黑色化改造,建成通汉路、健民路、珠光北路及北澄子河“五改三”先导段;启动“三馆”和中医院东区工程建设。省道333京杭运河特大桥工程进展顺利;改造危桥79座,新建乡村公路75公里,总计达1430公里。完成总投资1.2亿元的灌区节水改造等重点水利工程,龙虬、卸甲线区域供水工程竣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7.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完成投资7亿元,建成110千伏德华、迎宾变电所,创成全国新农村电气化市。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