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1 00:00:00 作者:韩粉琴 姚静 来源:今日高邮
编者按: 菱塘,高邮市首批两家“全面小康乡镇”之一,其工业强乡、民族团结、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众所周知。但鲜为人知的是,菱塘农业龙首高昂,为小康菱塘加分添彩不少。为此,本报特推出“来自菱塘高效农业的报道(上、下篇)”,充分展示菱塘农业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和推进招商引资、农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希望能对其他乡镇的全面小康建设有所启迪。
——来自菱塘高效农业的报道(上)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高邮湖畔的菱塘北岗村花园组,投资2000万元的三个罗氏沼虾育苗场陆续竣工,占地100多亩,率先建成的源达虾苗场虾苗繁殖舍内,大量种虾已投放养殖。
这是今年菱塘回族乡招引的又一特色高效农业项目,预计年产优质虾苗达10亿尾以上,虾苗场的建立,将摆脱高邮这一罗氏沼虾养殖大市虾苗供应不足的困境,为破解我市罗氏沼虾虾苗紧缺这一“瓶颈”探索新路。
素以工业强乡著称的菱塘回族乡,已连续六年获得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综合一等奖,农业工作多项指标连续多年在全市名列前茅,至目前,全乡高效农业面积近万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2000元大关,已远超小康指标的规定要求,其中仅靠高效农业带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近7000元。
走马菱塘,乡间生机盎然,“农花”遍地盛开:走进龚家村的凤凰地新科技林果农家园,满眼葡萄、水蜜桃、板栗……各类果树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百亩高档花木——中华红叶杨,棵棵茁壮成长,郁郁葱葱,这在扬州范围也是绝无仅有的;来到三里村的种植园,一排排遮挡严实的食用菌培育房映入眼帘,走进去,莹白光泽的双孢菇令人垂涎欲滴;徜徉于北岗村原生态农业园,林鸡共作的复合生态养殖模式给人们回归自然的遐想;而作为现代农业示范村的清真村,正倾力打造集高档花木栽培、民族风情休闲娱乐、果品采摘体验、种草养鹅科技示范和水稻、三麦优质良种繁育等于一体的特色景观园区,逐步形成规模达5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今日的菱塘已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高效农业发展格局。
众所周知,农业项目对乡镇财政的贡献份额微乎其微,而电缆之乡为何“农花”盛开?乡党委书记、乡长杨文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业是富民产业,更是基础产业,只有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才能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也只有搞好土地流转,实施集约经营,农民在获得资源性收入的同时,也可增加工资性收入,从而为农民增收、农村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也正是由于菱塘党委政府一班人思想认识上的到位,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优先发展战略,摆上小康创建重中之重的位置来看待,菱塘“农花”才得以遍地开放。
近年来,菱塘回族乡党委政府除出台发展高效农业的一系列文件外,还先后设立了奖励基金、高效农业“3+1”工程激励奖、“三新”技术推广激励奖及林业经济激励奖、现代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园区激励奖及农业特色经济先进个人奖,鼓励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了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菱塘回族乡与扬州大学农学院、旅游烹饪学院建立了政产学研战略性同盟,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林木。同时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今年以来已举办特种水产技术培训班受训达400人次,种植业培训班受训达400人次,养鹅养羊技术培训班受训达300人次,为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由于政府的行政推动,加上典型的示范带动,如今,菱塘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全乡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个,大力培植农村经纪人队伍,全乡近700名农村经纪人走南闯北,获取市场信息销售农副产品,在市场与农民、生产与销售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全乡注册高效农产品商标10余个,其中菱塘“银月”牌四香鹅、“红菱”牌咸鸭蛋、“久康”牌双孢菇、“高宝湖”牌大米等品牌已有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兴旺鸭业合作社、星月公司已成为全市龙头企业。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高效农业,变单打独斗为合作经营,变内部挖掘为外部投资,高效农业成为菱塘各村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支点、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龚家村村主任陈慧告诉记者,今年初该村引进高档花木——中华红叶杨培植项目,不仅让村民获得每亩500元的租金收入,而且300亩的高档花木种植园一下子解决了全村30多名老弱病残村民的打工难题。陈慧和60多岁的婆婆一同加入了打工的行列,“每天也就忙3、4个小时,给树苗施肥、喷药、摘树牙,根据工作量多少,每天收入30-40元不等。”陈慧说:“在种植园打工,几乎没有重体力活,老年人权当锻炼身体,大家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解决了收入问题,比传统的农业更省力,收入更稳定,村民没有一个不支持的。”项目投资人也不忘反哺村镇建设,自掏腰包给村民修路、通水……
就在记者即将结束采访之际,刚巧碰上了从村里赶回来的乡纪委书记曾庭超。分管农口工作的他兴奋地说:“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培植高效农业新亮点,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预计通过1-2年的努力,菱塘将基本消灭无固定性工资收入和无稳定性经营收入的家庭,力争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