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4 00:00:00 作者:戴桂忠 茆德华 陆增来 陆业斌 来源:今日高邮
编者按:水是生命之源,国民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都离不开水。在水污染形势严峻、水资源日趋紧缺、水安全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节水、护水、治水等已经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民生水利,强势推进区域供水、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农村水环境打造等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面小康高邮建设作出了不懈努力。本报从即日起推出“小康高邮水歌嘹亮”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展示我市水务工作顺民意办实事、惠民生奔小康的生动实践,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小康高邮水歌嘹亮”系列报道之一
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拥有稳定、安全、洁净的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和健康的必要保证。
我市地处里下河地区,虽然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水资源比较丰沛,但随着农业的大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迅猛推进,河水污染,生态退化,水质型缺水日趋明显。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安全饮水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饮水安全呼声高
据了解,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属改水起步较早的县市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发展农村自来水,经过全市上下20多年的共同努力,农村自来水基本得到普及。
尽管如此,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全市70多万农村人口,却有大小水厂88座,这些水厂设计标准低,使用年限短,供水规模小,而且以集镇供水为主。由于供水能力不足,供水水压不稳,导致农村居民太阳能上不了水,买的洗衣机成摆设,边远村庄的自来水龙头放不到水的现象较为普遍,少数村组一度时期因饮水难而引发社会矛盾,也带来干群关系的紧张。
农村供水矛盾频现,不仅成了地方政府的心痛,而且成为基层干部的思想包袱。为此,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场农村水厂改制之风席卷全市各乡镇,全市88座水厂,个人买断经营的41座,个人承包经营的41座,集体经营的仅有6座。
许多水厂变成个人经营之后,为了快速收回改制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致使老化管网得不到及时维护,供水水质安全得不到落实,消毒检测不规范等,农村饮水潜存着安全隐患。
加之,我市绝大部分乡镇水厂取用地下水,由于长期开采,水源逐渐枯竭,深水井面临报废,农村供水水源存在严重不足,水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时供水,甚至连边远的村组都无法供水,最为典型的是送桥镇准堤村有2000多人到2009年仍然吃的是沟塘水、土井水。农村供水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高邮建设的要求不相协调。
前几年,我市每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中,呼吁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特别多。农村饮水安全也是平时基层人民群众给“市委书记信箱”写信、发帖“寄语市长”反映问题 、拨打“行风热线”、信访反映诉求的热点话题。
饮水安全问题多年来一直牵动着市领导的心,为切实解决老百姓饮水问题,市委书记丁一、市长夏正祥等四套班子领导先后多次视察检查全市区域供水工作,要求全力推进民生水利工程,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人大决议顺民心
2007年12月,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会议期间,卸甲、送桥、天山、八桥、龙虬等乡镇的市人大代表都提出了区域供水的建议,饮水安全保障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张福华等10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区域供水,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的议案》进行了审议,并形成决议。
决议认为区域供水、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实施新一轮追赶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新高邮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我市城乡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的热切期盼。
决议要求,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按照大会通过的决议,认真组织实施,加快推进区域供水步伐,确保城乡饮水安全。
决议作出后,市人大常委会多次检查决议的贯彻落实情况,指导全市区域供水工作。
政府推进举重措
为扎实做好区域供水工作,政府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内容,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2008年2月28日,市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对区域供水进行了专题研究,明确了我市区域供水要坚持“城乡统筹、集中供水、统一管理、分级经营”的发展思路,以优质可靠的高邮湖、大运河、三阳河为主要饮水水源,划分了“城郊片、湖西片、东北片”三大供水圈和7个供水点,并提出了5年内完成区域供水任务的目标。
2008年2月,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高邮市区域供水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区域供水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全力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建设;2008年8月,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意见》,将区域供水工程与农村饮水安全结合起来,提出5年内分期实施全市区域供水工程,并与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状,明确了具体工作责任;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加大督查指导和推进的力度。
资金短缺是我市区域供水工作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为解决资金难题,突破资金瓶颈,我市采取多头多路的方式筹集区域供水资金。寻求合作资金,与港邮供水有限公司、扬州自来水公司合作投资主干工程建设;利用项目资金,加大水厂改造和乡镇联并管网改造建设;募集社会资金,进行乡镇内部管网改造;申请银行贷款资金,加快实施骨干管网建设。
3年奋战,目前城郊及湖西区域供水主干工程已完成投资1.2亿元,饮水安全项目工程已完成改造投入0.68亿元,乡镇内部管网改造已完成投入0.25亿元。
部门履职快实施
作为全市区域供水主管部门,市水利局切实履行职能,认真调研,精心组织,加快实施。
市水利局根据全市区域供水的发展思路,开展前期勘查调研,委托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编制全市区域供水规划,组织开展城郊区域供水工程规划设计。2008年下半年,开始启动实施城郊区域供水首期工程,拉开了我市区域供水工程建设的序幕。今年又全面启动实施湖西区域供水工程。据统计,在城郊和湖西范围内,已铺设主次干管网208.66公里,兴建增压站4座,扩建水厂2座。预计到今年年底,城郊高邮镇、开发区、城南经济新区、龙虬镇、卸甲镇、三垛镇、八桥镇、马棚镇、车逻镇等9个乡镇(园区)和湖西四个乡镇的区域供水工程全部结束。明年重点实施东北片10个乡镇区域供水工程,计划铺设主干管道73.56公里,扩建兴建水厂5座。
市水利局还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区域供水和饮用水安全项目补助,减轻市财政投资压力。目前,已争取区域供水各类补助资金1345万元,饮用水安全项目补助资金4375万元,争取港邮供水有限公司合作投资2096万元,争取扬州市自来水公司投资6000多万元,为工程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在区域供水实施过程中,市水利局始终强化工程质量管理,专门成立了工程建设处,严格按照基建程序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管理。工程建设期间,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为了保障区域供水良性发展,市水利局多次开展区域供水经营调研活动,针对乡镇管网老化严重,供水后质态不佳,无法承受批发供水经营亏损等实际问题,积极谋划区域供水良性运行之策,指导乡镇内部管网改造,组织乡镇全面实施区域供水改造工程。目前,城郊各乡镇管网改造工程正紧锣密鼓地组织实施之中。
百姓喜饮安全水
区域供水历经艰辛,初见成效。到今年底,城区自来水将惠及高邮镇、开发区、城南经济新区、龙虬镇、卸甲镇、三垛镇、八桥镇、马棚镇、车逻镇等9个乡镇(园区)40.2万人;湖西4个乡镇9.11万人也将吃上长江水。农村老百姓期盼已久与城市人一样共享自来水的梦想,终成现实。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龙虬镇今年共改造管网220公里,16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的3.5万人,全部吃上城区水厂送来的自来水,全镇上下欢欣鼓舞,水费回收率由原来30%左右,提高到90%以上。前不久,记者在龙虬镇龙腾村入户采访时,村民说起区域供水带来的幸福,充满自豪,感慨万千:“村村通了路,现在又吃上了城区自来水,农民的日子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花钱改造自来水值得。”
送桥镇准堤村过去用的都是深井水、水质差,现在用上了长江水,村民们激动地说:“以前受条件限制,吃水不安全,现在可好了,我们跟扬州市民一样,喝上了长江水。吃水不忘送水人。我们感谢党委政府、感谢水利人为老百姓做了件大好事、大实事。”
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卢金贵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人民群众的情感很质朴,幸福也很现实具体。只要我们真正从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和意愿出发,把民生工程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对他们而言,收获的就是幸福,他们会从心底里感激。对水利人而言,人民群众的幸福和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高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