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3 00:00:00 作者:韩粉琴 来源:今日高邮
——“我看邮城20年”之工业篇
20年今昔对比,高邮工业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不仅有排列的数字、庄严的大事记,还有一篇篇写满梦想与希望的华美篇章,一曲曲解放思想、拼搏奋进的时代凯歌。
工业总量跃上千亿,20年前全县工业产值不抵今日一家大企业
数据:至2010年底,高邮现有工业企业6434家,是1990年的15.2倍;实现工业现价总产值达1010亿元,是1990年的60.5倍;利税68.3亿元,是1990年的116倍。
见证:正在编纂高邮工业志的王承志,1977年开始到县计划委员会综合科工作,是我市工业战线上的一位“老战士”。他说,上世纪90年代初,很多企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维框框中,遇到问题两眼向上等靠要,贻误发展时机。
1991年,高邮遭遇特大洪涝灾害,许多企业厂房设备被淹。受此重击,不少企业在停产半停产边缘挣扎,鞋帽厂、毛纺厂等曾经风光一时的国有、集体企业纷纷亏损倒闭。王承志作为下派人员到送桥进行工业扶贫,主要工作就是帮企业找资金、找出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大力主攻工业,全面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县属企业和乡、村、组、户工业“五轮齐转”,共同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市全面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21世纪初,全市以“公退民进、依法破产、经济裁员”为重点,加快市属企业和乡镇重点企业产权置换和资本结构调整的步伐。
解放思想,黄金万两;企业松绑,活力迸发。高邮工业在“十一五”迅猛崛起。如今全市工业总量超千亿,亿元企业上百家,企业总数突破6000家。“这么大的规模体量,这么快的发展速度,是我们这批老工业人当年想都不敢想的呀!”
企业个体快速成长,从千万元企业“稀奇宝”到亿元企业上百家
轨迹:1993年,高邮电器厂成为全市首家产销超亿元的市属工业企业,甸垛轧钢厂是高宝兴地区第一家产销超亿元的乡镇企业。2006年,扬州曙光电缆有限公司销售额超10亿元。2009年,江苏顺大半导体有限公司、江苏波司登制衣有限公司、扬州曙光电缆有限公司销售额超20亿元。2010年,全市亿元企业126家。
见证:乔文云,曙光电缆的一名老员工。回忆起曙光公司的发展轨迹,他感慨万端。1985年,郑连元等热血青年怀揣拼凑的8000元,借村里倒闭的棒冰厂几间破厂房,开始创业。靠着几台土设备,几个农民苦干加巧干,1991年,厂子年产值竟过千万元。产值过千万,这在当时是极具轰动性的新闻,高邮、扬州、省里都来人祝贺。
1998年,曙光厂第一次向上报批立项引进项目、第一次向国外购买大型先进设备,上马的35KV高压交联电缆生产线,令产品档次、企业形象迅速提升,市场份额迅速扩大。1999年曙光新增产值2亿元以上。此后,曙光公司把科技创新摆上重要位置,每年技改投入都在千万元以上,引进芬兰、德国、美国、瑞士、英国等国多台套先进生产检测设备,开发了110KV高压交联电缆生产线、220KV 超高压电缆生产线等一批新项目。2006年,曙光迈上10亿元新台阶,2009年突破20亿元。
乔文云笑着说:“当年在手工作坊里生产时,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电缆会从机器里生产出来。如今,曙光拥有高精尖的设备、技术,部分产品质量不亚于宝胜电缆等全国行业龙头。”
从千万元企业就是稀奇宝,到如今2000万元以上才有资格算列统企业;从一家亿元企业就是一个乡镇的龙头、一个地方的经济支柱,到亿元企业上百家,短短20年,高邮工业奏响一曲又一曲解放思想、激情奋进的时代凯歌。
产业转型驱动活力,从小作坊到“两新三主”特色产业新体系
轨迹:乡镇农具厂是20多年前高邮工业一道酸涩的“风景线”。地处里下河水乡的高邮,所谓的工业,是屈指可数的手工作坊,是与“农”字息息相关的米厂、面粉厂、农具厂。20年间,我市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型照明器具、新能源、机电制造、纺织服装、电线电缆等“两新三主产业”登上高邮工业大舞台唱主角。2010年“两新三主”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已占规模工业的74%,其中新能源产业就实现产值69.3亿元。高邮工业实现从小作坊到新型工业化的漂亮转型。
见证:张庆奇,江苏金飞达电动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3月19日上午,张庆奇在公司举办的产学研协议签约仪式上兴奋地说:“今天,金飞达公司三喜临门,我们不仅被授牌‘江苏省台式电动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而且公司还与江苏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这必将为我们公司转型发展、加快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江苏金飞达公司的前身是一家农具厂,也是高邮目前惟一存续至今的以农具厂为母体的企业。作为我市工业大变化的见证人、实践者,张庆奇感慨很多:回想昔日的东风农具厂,年产值才30万元至40万元,用上空气锤便是令同行羡慕的现代化装备了。后来,企业转产电扇,跳出农门;甘当配角,走出厂门;争当主角,步入“洋门”; 自营出口,跨出国门。今日的金飞达已转型升级为一家现代化大企业:占地480亩、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拥有2000多名职工。公司有众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强大的境外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生产规模、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出口创汇等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得到牧田、麦太堡、BOSH等国际电动工具巨头的充分认可,产品出口到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金飞达在开放发展中脱胎换骨、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近年来,我市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坚定不移地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业经济总量日益壮大,工业科技信息化水平不断攀升,工业结构调整优化效果明显,太阳能光伏、绿色照明器具、生物质能、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电线电缆、机电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转型升级的力度,高邮实现了从以农为主、手工作坊到工业主角、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华美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