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30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李久强 殷建荣/文 来源:今日高邮
——“我看邮城20年”之交通篇
渴求交通畅达、缩短时空距离、增加人文交流、促进经济发展,这是古往今来人们的梦想。撤县设市20年来,我市交通事业得到飞速发展,一条条金光大道纵横交错,一座座致富金桥沟通东西南北,随之而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高邮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高邮“加速”赢得了更多的发展要素和空间。
昔日:群众出行无路走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境内低等级公路占80%,到处是小路、断头路。当初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羊肠小道断头路,雨雪天气无路走,骑车要带剔泥棍,回家困得像“死狗”!家住高邮镇凤凰村的聂永权告诉记者,凤凰村虽离高邮城区很近,但如果遇到雨雪天气,进一趟城还真不容易,村里通向外部的几乎都是泥土路,骑车出门都要事先准备一根剔泥棍,骑一段总要停下来剔一下粘在车档板上的泥,否则就无法再骑,有时干脆“车骑人”。退休在家的老干部马金奎曾在横泾、三垛等地工作过,他说,20年前,晴天走在路上是尘土飞扬,雨天走在路上是泥水一冒一裤裆,有时到村里检查工作或开会,只有乘“机帆船”。
记者在采访中还听到这样一件“趣事”:有位客人以前坐车一路熟睡到了高邮境内,因为道路高低不平,一下被颠醒,他打趣地对同车的人说,只要你在车上睡觉一下被颠醒,你就知道到高邮了。尽管这段“笑话”有些夸张,但从侧面可以反映出20年前高邮交通的实际状况。
菱塘回族乡,上世纪90年代初仍被人们称为高邮的“西北乡”,当初该乡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据当地群众回忆说,上一趟高邮城比现在去上海还难,跑到郭集码头庄再乘船到高邮南门码头,有时一天都不能回头。住在马横公路沿线的司徒镇村民吴忠文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03年9月他家娶儿媳妇,一大早开着拖拉机去迎亲,下午天下起了雨,迎亲的拖拉机行在半途中,来不得来,去不得去,去迎亲的人只好下车把拖拉机一直推到家,到家时个个像“泥人子”,靴子里灌满了泥浆水。
说起20年前的路,人们都有类似的感受,人们期盼着出头路、致富路、腾飞路……
今日:七纵五横连城乡
据统计,仅“十一五”期间,我市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入25亿元,全面建成了“七纵五横”骨干公路网,实现了交通“131”目标(即到高速公路出入口,城区10分钟、乡镇30分钟、行政村1个小时),构建了对外交通快速化、市通乡公路二级化、乡村公路灰黑色化的全市公路网络。据市交通局局长曹叶林介绍,目前,全市共有道路2455.66公里,全市公路网密度为125.07公里/百平方公里,彻底摆脱了过去出门无路走的窘境。
邮仪公路是省道333高邮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20.4公里,也是高邮东西方向对外连接的快速通道,对湖西四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湖西经济板块从此焕发出勃勃生机;淮江公路高邮绕城段,全长13.9公里,它的建成,不但从根本上缓解了城区主干道文游路的交通压力,同时又减少了城区因过境车辆较多而带来的尾气污染。住在文游中路的郭金平老人对记者说:“现在有外环路,文游中路车流量虽少了,但文游中路的商业氛围浓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较大改善。”
马横公路全长28.7公里,是我市中部腹地东西向的一条重要通道,2006年6月建成后,从根本上解决了马棚、龙虬、司徒、横泾四乡镇近10万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现在轿车可开到农民的家门口,再也不会上演“推着拖拉机去迎亲”的一幕。据当地村民说,司徒镇村民吴忠文在马横公路通车当天,买来鞭炮,还把当年去迎亲的“媒人”请到家中吃了一顿。
省道安大路高邮段全长40.5公里,2008年建成后,为沿线的汉留、三垛、司徒、横泾、周巷、临泽等6乡镇的经济发展系上了“金腰带”。目前,以安大路为依托的沿线乡镇工业,似一轮朝阳正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汉留镇党委书记张贵龙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安大路,就没有汉留的招商引资,就没有汉留工业的飞速发展,就没有汉留‘空港经济’的蓄势腾飞!”
近几年来,扬菱公路、邮天公路建成了,菱塘回族乡变成了“经济重镇”、“优美乡镇”、“幸福乐园”;甘临公路建成了,从此沿线群众再也不要为出行犯愁,他们正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勇气,冲出昔日的经济洼地;车樊公路、澄营公路、和平公路、周八公路等一条条公路建成了,这些公路的建成,使镇与镇、镇与村、村与村之间形成了连接交融。
“构建大交通,打通东西,接轨沿江,融入宁镇扬”,这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战略抉择,S333高邮新民滩特大桥正全面施工,京杭运河主桥已顺利合龙,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圆了高邮湖两岸群众的百年梦想……20年岁月如歌;20年,我们风雨兼程;20年,高邮重大交通项目高潮迭起。一条条大动脉如腾跃的巨龙,穿越秦邮大地,连接大江南北。高邮这座文化古城正承载着光荣和梦想踏上纵横交错的腾飞路,去拥抱世界和未来。